夜幕降临,拈花湾的禅意小镇迎来一天中最生动的时刻。一座高24.75米的AI塔在暮色中被点亮,1500架无人机如流萤般腾空而起,配合雾森水帘与全息投影,将“一苇渡江”的禅意故事演绎得如梦似幻,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瞬间。
初秋的无锡,处处可见科技为文旅带来的新气象。在惠山古镇,机器人店长“梁元”正为游客指引路线;在古运河畔,AR技术让百年老街焕发新生;在博物院,三维建模的文物在指尖旋转……这一切,正是无锡以“数实融合、场景驱动”为核心理念,推动文旅体验的焕新升级。
沉浸之旅:当千年文化遇见前沿科技
“玄奘在跟我说话哎!”在灵山“山河社稷图”XR大空间体验区,游客王女士对眼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惊叹不已。通过一副轻量化MR头显,她进入虚拟版的灵山博物馆展厅,遍览馆藏珍品,并在与馆长、玄奘的互动中触摸灵山的文化脉络。
灵山景区相关负责人说,景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做了不少前沿探索,结合在地文化推出数字藏品,拓展文化消费的边界;将龙门石窟等文化遗产通过高精度数字化技术“请”到景区,打造“古今对话”的沉浸式体验;依托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大空间定位等前沿数字技术,让游客以第一视角参与虚拟叙事。“我们的目标不是堆砌技术,而是让科技服务于体验,让文化从书本和展柜中‘走出来’,‘走到’游客眼前,也就更容易‘走到’他们心里。”
同样令人惊艳的还有宜兴善卷洞的“寻梦梁祝”光影秀。钟乳石间,全息投影将梁祝化蝶的传说娓娓道来,游客穿行其中,仿佛步入梦幻仙境。当游客站在上洞内的互动光标上抬头仰望,只见彩蝶翩跹、双树连理,一幕浪漫奇景在眼前悄然绽放。
“数字技术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有温度的,可以成为一个个文化翻译官。”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已入选省级智慧旅游创新发展案例,而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智慧之心:服务体验更暖心
“我是机器人店长梁元,需要我带您参观吗?”在惠山古镇映月里具身智能体验中心,这位特殊的“店员”已经成为网红。开业一个月以来,他已服务超过2万名游客。古镇工作人员见证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以前游客问得最多的是‘洗手间在哪’‘怎么停车’,现在有了‘慧游惠山’小程序里的AI助手‘小惠’,这些重复性问题都能即时解答,我们可以更专注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无锡博物院,一块看似普通的互动魔墙成了最受欢迎的展项。游客轻触屏幕,文物便能三维旋转、放大细看。博物院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开发的‘吴地文明’AR课程,让学生们更深度地‘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这种互动式学习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智慧治理不仅提升服务体验,更筑牢安全防线。以拈花湾为例,今年部署的“视频客流轨迹分析系统”运用AI算法预测人流高峰,动态调整游船班次与零售点位,实现运营管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调控”的转变。放眼整个无锡,全域旅游智慧监管服务平台的构建,则进一步整合了运营商数据、视频监控等多元信息,实现应急管理、监测、服务、营销“四位一体”综合管理。“通过大屏,景区实时客流、交通状况、安全隐患一目了然。”平台技术负责人介绍,今年国庆期间,系统成功预警并疏导了多处可能的人员拥挤风险。
未来之旅:超级场景描绘文旅新蓝图
“无锡正在打造‘无限锡引’城市级超级场景,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文旅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在最近举行的全省智慧旅游推进交流活动中,无锡市文广旅游局负责人这样描绘未来图景。据了解,该超级场景系统谋划了30个独立场景方向,聚焦城市焕新、产业焕新、消费焕新三大领域。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78场场景对接活动,服务企业超千家,合作金额突破30亿元。蚂蚁集团文旅业务负责人深有感触:“在无锡,我们看到政府对科技赋能文旅的重视程度远超其他城市。这种‘场景驱动’模式,让技术创新能够快速落地应用。” 这一模式也获得业内人士的肯定:“精准地抓住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以用户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它不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定义清晰的场景,使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匹配。这种模式也为其他城市的智慧旅游建设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无锡样板’。”
站在拈花湾的AI塔下,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先生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这些年走过很多地方,无锡的智慧旅游让人耳目一新。它恰到好处地融入风景,让游玩更便捷、更丰富、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