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文化文艺 > 文化产业 > 正文
二十年来,这个工业遗产—— 在时光褶皱里织就艺术生活
2025-10-27  来源: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

  运河的水,静静流淌了千百年。它见过漕粮满仓的盛景,听过缫丝机器的轰鸣,也抚摸过江南蚕丝仓库墙壁上每一道砖缝的呼吸。而今,当水流轻拍修缮后的石岸,它听见的,是设计室里传来的热烈讨论,是手账本翻页间的沙沙作响,是艺术展览上观众的轻声低语,是创意花店中裁剪枝叶的“咔嚓咔嚓”。

  今年正值无锡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创建20周年。20年来,这座依托于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蚕丝仓库而建的文创园区经历了一次次蜕变,让北仓门不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而是成为无锡的城市人文客厅、一处流淌着艺术血液的精神地标。下一个20年,园区该如何走?北仓门正在继续探索文艺复兴之路,让工业遗产在与当代生活的对话中,重获新生。

  缘起 当运河文明“遇见”当代创意

  20世纪初,城市化的浪潮冲刷着老城,许多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空间,一度陷入沉寂。北仓门蚕丝仓库,作为江南古运河畔重要的仓储重地,也只剩下斑驳的墙体和在光束中起舞的尘埃。很长一段时间,北仓门就像一枚被岁月遗忘的琥珀,封存着关于城市早期工业的原始记忆。那时,很少有人能预见,这看似“无用”的地方,蕴藏着美学基因与空间张力。

  “看到这地方的第一眼,就觉得特别有感觉,一开始的考量是做一个承载文化活动、聚集文艺人士的地方。”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总经理郑皓华回忆道。2004年,留学归来的她偶然发现这座荒废的蚕丝仓库,古运河的波光与仓库的砖木深深触动了她的内心。她毅然投入资金启动保护性改造,并借鉴纽约苏荷艺术区和法国塞纳河左岸的模式,在保留仓库原有结构和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于2005年打造出无锡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

  当艺术展的灯光亮起,当先锋戏剧的声音在挑高的空间里回荡,北仓门,完成了从蚕丝仓库到精神仓廪的华丽转身。“我们不是历史的终结者,而是翻译者。”观点画廊负责人吕邵苍的工作室是最早一批落地北仓门的。这位深谙中西美学的设计师,将江南文化的诗性基因植入高端酒店设计当中,其位于南长街的莫宅项目已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范本。这位从运河畔走出的画家,用跨越绘画、装置、雕塑的多维创作,再次证明了本土文化在国际语境中的再生能力。今年,他在园区又开出画廊,坚守着他落地北仓门的初心,“换一种语言,供给当下的文化内容,老建筑才能有新活力。”

  如今,走进这里的老建筑,处处能感受到青春活力。“本子事多”文具店是手账达人喜欢光顾的地方。记者到访时,店主郑宇超正和设计师在挑选新款手账本的颜色。“纸是最温柔的时空载体。”他说,年轻人喜欢来店里记录日常,而北仓门的故事,就这样悄然渗入他们的生活。几年前,郑宇超从北京来到无锡,看中的不仅是这里“到上海、南京、杭州都方便”的地理位置,更是那栋老建筑里“让人心安的磁场”。“我们做文创的,放在写字楼里总觉得不对劲。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为你充电。”而今,“本子事多”已成为专业细分领域的领头羊,与故宫等的联名款深受“手账圈”欢迎。

  生长 在砖木结构中孕育生活美学

  世界是彩色的,生活是斑斓的。在北仓门,人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生活世界。而为人们构筑起这方世界的,是这座具有民国工业风格的老建筑。2006年,中国首个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无锡建议》在北仓门出台,北仓门也成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先行者。“在园区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保留了它的大跨度砖木结构、多层狭窗等民国工业特征。”郑皓华介绍。

  通过融入LOFT艺术空间理念,原本破旧的仓库被改造成了充满创意和时尚感的艺术空间,孕育着生活美学。“酒香不怕巷子深,店里的花太漂亮了,这家店本身也很漂亮。”“它就是街角的一首芬芳小诗,走进这家花店,满满的幸福感。”“审美超级在线的花店,从大成巷一直跟到北仓门。”……网络社交平台上,关于花店“木里探花”的好评如潮。店主小曹是个“95后”,毕业于江大服装设计专业,读大学时就开始开花店创业。随着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去年,小曹把花店搬到了北仓门。200多平方米的店铺内,有缤纷的花束、精致的摆件,还有可爱的猫咪,俨然一处民国风的秘密花园。“这里的建筑很漂亮,挑高很高,园区也很安静,这边往全市各区配送都很方便,总之北仓门非常符合我们的工作需求。”小曹是深圳姑娘,她已然习惯了江南的生活,如今,她带着一群爱花人在北仓门一起追梦。

  不远处的“杏园”与“杏仁堂”,则宛如一幅动静相宜的中式长卷。店内的桌椅器具包括吧台都是用老木打造而成,古朴而不失底蕴。“北仓门的改造,就像一帖精妙的古方。”主理人朱韵冰娓娓道来,“老建筑是药引,新业态是佐使,共同调和出城市更新的气血。”她选择这里,是因为“市中心的位置、闹中取静的氛围,与养生的调性不谋而合”。

  “城市更新不仅是面貌的改变,更需用传统文化资源和时尚艺术来充实内容。”郑皓华说,园区周边环城古运河步道的改造焕新,也增加了园区与市民连接的通道,“让更多热爱文艺、想丰富生活的市民游客走进这里。”去年,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举办了近50场活动,吸引了近万人参与,擦亮了北仓门春秋文创周、北仓门国学大讲堂等文化品牌。

  匠心 每家店都承载着梦想的重量

  作为全国较早一批也是无锡最早的文创园区,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从创建之日起,就有着清晰的定位,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随着时代更迭,园区精心布局,主营业务也更加明确:“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文创人才、‘互联网+’、创业孵化”,几大领域协同发展。目前,园区已打造出具有北仓门IP特色的文创品牌矩阵,涵盖艺术衍生品、创意设计产品、数字文创产品等多个领域,构建起卓有成效的文创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在王锦利的“心琳指语&慕绅恒”工作室,生活被裁剪成了两个维度——一边是孩子们在布料上、在缝纫机前亲手设计制作服装,一边是资深服装设计师为客人量体定制意式西装。“成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是我童年的梦想。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给自己的娃娃设计漂亮的衣服。”结婚生子、生活趋于稳定后,王锦利决定撕掉“全职妈妈”的身份标签,她要为自己的童年圆梦,也为更多孩子的童年造梦。2022年底,她创办了少儿服装启蒙工作室,并深入服装行业潜心学习,钻研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

  从胜利门的商场内起步,通过社交平台传播、进校园开展活动,王锦利一点点把工作室做了起来。她意识到工作室需要更大的场所,同时感觉商场的气氛与工作室的定位并不符合。今年8月,她的工作室入驻北仓门。走进“心琳指语”,仿佛步入了童话世界。每一个娃娃身上都穿着精美的服饰。“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缝制的。”王锦利对服装设计的热爱,打动了她的老师庄子儒。深耕服装设计40余年的庄子儒从天津来到无锡,成为“慕绅恒”的驻店师傅。师徒两人觉得,北仓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工作环境舒适”,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气质十分契合,他们也得以安心地在此创业。

  泽惟西餐厅的主厨,也是餐厅的负责人王丽君,用低温慢煮的技术,在文保建筑中烹制出了黑珍珠级别的料理。王丽君10年前来到北仓门,就是看中了工业遗产所蕴含的厚重历史。走进店内,柱子、地板和房顶都写满沧桑,结合现代审美元素,令这间餐厅别具一格。“我们也是工业遗产的保护人和推介人,想让更多市民游客通过餐厅,了解无锡。”王丽君说,去年泽惟拿到了“黑珍珠餐厅”的牌子,很意外,但很多人觉得也是意料之中。“我们没做任何推广,靠的是客人口耳相传。”她说,“客人从恋爱吃到结婚,从孩子出生吃到其上学。我们做的不是生意,是陪伴。”

  通过调整业态布局,优化园区的产业结构,北仓门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创企业,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些主理人的实践,也让郑皓华的“文化创意赋能消费”理念得以体现。主理人们在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供给,制造有新鲜感的故事,让消费者产生认同感、亲近感。

  未来 在时空交错处点亮创意星辰

  20年浸润,艺术于此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北仓门已不再是艺术孤舟,而是与整座城市血脉相连的文化绿洲。身处数字浪潮之中,文化表达的形式日新月异,北仓门面临的,是新的机遇与挑战。站在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北仓门正从“空间再生”迈向“生活再生”。今年,园区紧跟时代潮流,启动了AI艺术创作、策展型零售等新业态合伙人招募计划,将百年仓库的工业遗存转化为数字文创的试验场,为文创产业注入了新的科技元素和创新活力。

  北仓门是一个孵化梦想、点亮创意的地方。采访中,主理人、店主们也在谋划未来:吕邵苍计划联合运河沿线画廊打造艺术联盟;朱韵冰将推出二十四节气茶会;王锦利准备与学校和社区合作,培养更多孩子对学习服装知识的兴趣;而郑宇超,正在开发更多的联名手账……当这些设想在北仓门汇聚,也带来了不同领域的追随者。“当下,越来越多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就愈显重要,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创新思维的主理人来到北仓门。”郑皓华希望通过园区建立一个平台,让私域流量带动公域流量,大家彼此协同发展。

  依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北仓门与清名桥、运河艺术公园、惠山古镇形成联动景观带,成为“江南水弄堂”的点睛之笔。未来,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也将充分发挥地处运河边的优势,在文旅融合上发力,营造大运河畔都市生活美学的前沿阵地。“我们不只是在守护工业遗产,还在努力让文化持续生长。”郑皓华强调,未来,将聚焦文创园区新模式的探索,推动“人居生活美学&美学生活园区”的深度融合。

  一张关于北仓门的蓝图渐渐显现:研发展示文化产品,让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聚焦创意设计服务,为设计师和企业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搭建文创人才培训交流中心,培养更多新型文创人才;孵化“互联网+”数字文创经济,助推文创产业创新发展。这将不仅仅是一个文创园区,更将成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创意生态圈。

  傍晚,运河沿岸的灯光映在厚重的墙壁上,这座江南老仓库用20年光阴向世人证明:真正的保护,是让历史活在当代的脉搏里;真正的创新,是让文化绽放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编辑:舒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