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范式与本土化创新”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理工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贵州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百位学者与优秀论文作者参会。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382篇,经专家评审,共评出特等奖10篇、一等奖15篇,二等奖20篇。

会议开幕式由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恒俊主持,院党委书记季卫兵发表致辞。季卫兵表示,南理工是一所发端于哈军工的“红色学府”“国防尖兵”,也是拥有兵器与装备、化工与材料、电子与信息三大优势学科群、百余次荣获国家级科技奖的“理工名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植“国防底色、工信特色”,着力服务新型工业化与国防现代化建设,近年来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持续推动精品文科建设。

主旨报告环节,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岳爱武表示,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绝非简单的“魂附根基”或“根为魂用”,而是存在“价值同向、思维同构、功能互补、发展同频”的内在关联。要实现魂脉与根脉的融合,应当把握理论引领机制、实践纽带机制、文化转化机制与制度保障机制。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斌锋表示,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要从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文明乡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乡村振兴,就必须解决精神层面的对立,促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基于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三个阶段的乡风建设实践,要对优秀乡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移风易俗,在基层治理中融合情感认同与理性规范,治理与引导并重,实现善治。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健表示,自主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质。它既是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性质与发展方向不变的本质要求,也是化解时空压缩下的共时性矛盾、将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的制胜之道,还是应对独特治理挑战、将超大规模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必由之路,更是守护中华文明连续性、激发其创新性与包容性的文明根基。

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陶林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和最大优势在于党的领导,党的自我革命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创新的政党理论,全面从严治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站在历史与现实空间的角度看,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中的自我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持续推进自我革命是党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挑战的必然选择。因此,可通过以人民为中心、问题导向、思想建党、完善监督体系、确保制度化、抓关键少数与发扬斗争精神等七方面举措,构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案。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静表示,青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生代力量,大学生作为青年主力军,受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家庭与学校教育、网络环境以及自身特点等因素影响,其政治认知正向、道德观念总体良好、文化认同坚定、学习目标清晰、生活态度乐观,但也存在部分学生政治参与度低、知行不一、文化选择趋向多元、价值取向偏向“个人本位”、生活方式待引导等问题。她建议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引领青年将个人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

合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苏冰表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给世界的“非西方价值方案”。西方普世价值隐含资本霸权与文明宰制的局限,而中华“根脉”的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等思想智慧,与马克思主义“魂脉”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愿景,是跳出西方普世价值、构建构建全球价值体系非西方知识表达的理论基础。她认为,从个体本位到关系性价值的价值内涵重构、从霸权强制到共商共建共享的实践路径创新、从西方中心到人类共同应对的议题转型,有助于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推动文明平等对话、完善全球治理知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多元共生的价值范式。

在两场分论坛中,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发展与文化基础、历史维度下现代化探索的历程与智慧、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建设的实践路径、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引领与风险挑战、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视野及在具体领域的应用等角度展开交流。
本次研讨会由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学理论研究基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政治建设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社联合承办,获得《社会科学辑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新华日报》理论版、新华网等多家学术期刊和媒体支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苏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