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青春的名义宣誓——我要用智慧培育理想,我要用汗水浇灌希望……”近日,在淮安市盱眙县铁山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培训中心,淮安市盱眙县第二中学千余名学生在研学活动期间的14岁青春仪式上庄严宣誓。铿锵话语里满是少年意气与成长担当。这个学期,盱眙县六年级、八年级等近万名学子先后背上行囊、怀揣期待,走进这座串联起生态、红色、人文与安全的“行走课堂”,在盱眙的山水文脉与实践体验中,收获不一样的成长。
在“双减”政策持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盱眙县精准把握育人导向,将铁山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培训中心作为推进“行走的课堂”的核心阵地,不仅深挖铁山寺本土生态资源,更联动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明祖陵等县域标志性场馆,结合青少年成长需求增设安全技能培训模块,构建“生态探秘+红色传承+人文溯源+安全实训”四维研学课程体系,让每一次研学都既有知识厚度,又有实践温度。

铁山寺的自然课堂,是研学之旅的第一站。走进天文科技馆,以家乡命名的“盱眙星”在展柜中格外醒目,讲解员结合动态模型拆解流星雨形成原理,窗外水杉林层叠、天泉湖平流雾缭绕,自然奇观与科学知识相映成趣。“原来我们盱眙有专属的‘星星’,太酷了!”一名学生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一边忍不住流露出自豪。漫步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孩子们化身“自然观察员”,在导师带领下辨认红豆杉等稀有植物,指尖触碰草木的瞬间,生态保护的种子悄然扎根心底。
从自然走向人文,研学队伍循着历史脉络,走进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与明祖陵。在大云山,孩子们围着展柜里的金缕玉衣驻足,听讲解员讲述玉片编缀工艺与汉代“事死如事生”的礼制文化;亲手体验拓印技艺时,蘸墨、铺纸、按压的动作里,汉砖上的云纹缓缓浮现,仿佛与古代工匠完成一场隔空交流。“课本里的汉代不再是文字,而是能摸到的纹路!”学生罗睿程捧着拓片,眼神里满是兴奋。来到明祖陵,斑驳的石刻、恢弘的神道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明代陵寝建筑的规制,讲解员结合历史故事解读“孝亲祭祖”的传统美德,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增强。
红色教育篇章,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徐徐展开。简陋的武器装备、泛黄的战地日记、复原的作战室场景,让孩子们仿佛穿越到烽火岁月。“战士们连温饱都难保证,却仍为理想战斗!”学生吴继霖看着展柜里的粗布军装,语气里满是敬佩,红色基因在讲解参观中融入成长记忆。
实践与安全课堂,则让研学收获更接地气。劳动实践区里,野炊活动热闹非凡:孩子们分工清洗食材、学习安全生火、尝试简单烹饪,从手忙脚乱到默契配合,当热腾腾的菜肴端上桌,围坐分享的欢声笑语里满是成就感。“以前从不做家务,这次才知道爸妈做饭多辛苦!”体验后的学生们纷纷感慨。安全技能实训场上,红十字会的老师通过情景模拟讲解应急救护知识,为成长筑牢安全防线。夜幕降临,篝火晚会如期而至,孩子们手拉着手载歌载舞,研学的快乐在夜空下尽情释放。
研学之旅虽短暂,成长的印记却格外深刻。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心得体会里满是真情:“从铁山寺的星星到黄花塘的故事,从汉砖拓印到安全实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爱上了家乡的每一面!”接下来,盱眙县还将持续优化研学课程,进一步串联县域资源,融入文明素养提升等互动内容,让铁山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培训中心成为更多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提升综合素养的成长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