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晚,央视专题片《青春征途》播出,让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的一群师生——江苏省淮北中学“铁流千里考察队”走入了全国观众的视野。专题片播出后,这支队伍坚持19年,师生们自发用双脚徒步丈量万水千山,追寻红色足迹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无数网友的点赞和关注。

11月10日上午,记者采访了这支考察队的创始人及领队老师陈经山,了解他们“用最‘笨’的方式触摸历史”的故事。
“我们的校史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史”
这个看似“疯狂”的徒步传统,根植于江苏省淮北中学这所学校的红色血脉。学校坐落于“苏北小延安”之称的革命老区泗洪县,其前身是1941年在抗日烽火中创办的“淮北苏皖边区公立淮北中学”,由刘少奇、陈毅、彭雪枫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办。
“我们的校史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史。”领队老师陈经山说。如何让今天的学生们真正理解这段历史?2007年暑假,一个想法在他和同事们心中萌生:“能不能用一种最‘笨’也最深刻的方式,让孩子们去触摸这段历史。”
于是,第一届“铁流千里考察队”应运而生。那一年,考察队的主题定为“重走抗日路——探访雪枫足迹,弘扬铁军精神”。师生们从泗洪出发,穿越豫、皖、苏三省,历时27天,步行了850多公里。从那时起,一面“铁流”的旗帜,便开始了它长达19年的征途。
“脚上的水泡,是铁流最美的勋章”
19年来,“铁流”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井冈山、韶山,到首都北京,再到沈阳、延安……每一年的暑假,都有一群淮北中学的孩子选择告别空调和网络,背上行囊,用脚步去丈量书本上的地名。
就在今年暑假,第十九届“铁流千里考察队”出发了。7月15日,50名学生从学校操场启程,目标是革命圣地延安。他们穿越苏、鲁、豫、冀、晋、陕六省,历时近一个月,徒步千余公里。
“出发时有50名学生,中途因为体能等原因,有几个孩子被家长接回去了,剩下的我们40多名师生坚持到了目的地。”今年带队老师之一的荣根超介绍。每天超过6万步的行程,对这些中学生是巨大的考验。
“刚开始徒步的时候,总是害怕坚持不下去,”曾参加2023年赴沈阳徒步活动的女队员刘羽希回忆,“一路走过宽敞的国道省道,也走过泥泞的羊肠小路;睡过空旷的教室,也躺过只有床板的宿舍……走着走着就想放弃。”那一次,他们用47天徒步1300多公里,抵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最终走完全程,伴随而来的是愈加黝黑的皮肤和脚上的水泡,但这正是铁流的证明,也是铁流最美的勋章。”
“这种成长是在课堂里得不到的”
“铁流千里”并不仅仅是埋头走路,它更像一堂内容丰富的“行走思政课”。
在路上,他们会专程瞻仰各地的烈士陵园和革命纪念馆,在历史的现场接受精神的洗礼;他们会走进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聆听岁月的故事;他们还会寻访并用自己节省的经费捐助沿途的困难学生,将爱心带给同龄人。
“每到一处,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与当地人的交流,都让我们开拓视野,这种成长是在课堂里得不到的。”参加过往届活动的学生袁国翔对此深有体会。
刚刚结束延安之行的陈诗羽同学也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次能亲身参与,用脚步去感受从家乡到延安的距离,我觉得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从2007年至今,陈经山一直担任领队,19年间,已有超过375名学生成为“铁流”队员。除了暑假的远征,他们还在寒假组织如“环洪泽湖革命道路考察”等短途活动,让“铁流”精神在一年四季中传承。
“回想这47天,第一天便是累,但是,往后便是精神的激荡。”曾走到沈阳的队员王梓旭用“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走完全程的心情。这或许正是“铁流千里考察队”所有队员的共同心声——当身体的疲惫被坚强的意志所战胜,青春的征途上,已是满眼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