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发展,既为教育基地拓展了平台,也对其展陈内容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为此,镇江市聚焦“严格的审稿责任制”,从制度建设、内容审核、人员队伍、管理使用四个关键环节持续发力,着力构建“四维闭环”管理体系,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规范化管理注入新动能。

一、把好制度建设关,立规明责筑根基。坚持“制度为纲、责任为要”,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全链条管理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建章立制。针对基层实践中的问题与盲区,研究制定《镇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及信息审核发布指引,明确教育基地、主管部门及宣传部门三方责任,规范信息发布的范围、要求、程序与责任,通过刚性约束将审稿责任从“软任务”变为“硬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强化系统管理。印发《关于加强重点阵地领域展陈发布内容管理的通知》,以点带面,推动建立覆盖网信、文旅、退役军人事务、民宗等重点领域的协同管理机制,并配套出台政务网络信息“先审后发”、政府购买服务等规程,推动管理从“单兵突进”转向“系统集成”。坚持效果导向,强化立体推动。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通过制度联动、隐患联查、问题联治、活动联办、绩效联考,有效破解“多头管理、责任虚化”问题,形成优势互补的工作合力。
二、把好内容审核关,全面排查清底数。一体推进内容审核管理“查、治、防”,确保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的相关内容健康规范。全面排查,摸清底数除隐患。采用“大纲审查+现场复核”方式,对全市基地展陈内容及讲解词进行“过筛式”核查,累计审核文字近25万字、图片4700余张,及时纠正图文表述不当等问题。系统治理,分类施策提质效。在全市层面联动开展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教育基地专项排查、网络内容整治、政府购买服务排查等“四项治理”,及时纠治隐患、堵塞漏洞。常态长效,动态监管固成果。建立常态化“挑刺”机制,抽调党史专家、宣传干部、新闻记者组成“啄木鸟”队伍,定期开展检查。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对制度执行不力的2家基地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确保制度刚性。
三、把好人员队伍关,守土尽责强筋骨。立足“专业人干专业事”,着力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三支队伍”。建强基地负责人队伍。组织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人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围绕基地管理政策要求、展陈内容审核把关等作专题辅导。通过“督、学、考”立体推进,不断提升关键人员的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建强审稿专家队伍。遴选全市党史、军史、地方史专家20余人,组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陈发布内容审核专家库”,负责内容把关与课题研究。建强讲解员队伍。连续七年举办红色故事宣讲大赛,通过交流跟训、以赛代训等方式提升能力。将优秀讲解员纳入人才计划,支持参与专业职称评定,激发队伍活力。
四、把好管理使用关,活态传承展新姿。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推动红色资源“保护+活化+传播”三位一体发展。坚持保护优先,守好红色根脉。落实《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实施“革命文物抢救三年行动”,完成焦山古炮台等12处文物修缮。推进“党史留声机”工程,抢救性发掘整理口述历史,收集抗战故事、烈士名录等234篇,图片及文物照片600余张。坚持活化利用,发挥教育功能。整合各类基地与纪念设施,打造“六个一”爱国主义教育“实境课堂”,包括:一系列教育纪念活动(瞻仰纪念设施、祭扫烈士墓等活动)、一系列红色主题展览(反映本地抗战历史的文物展、档案展、书画摄影展等)、一系列红色主题宣讲(如“抗战故事我来讲”等主题活动)、一系列红色研学线路(有机串联丹阳延陵、句容茅山等红色资源)、一系列红色文艺精品(抗战题材文艺精品展演、巡演)、一系列群众教育活动(如“强国复兴有我”主题系列活动8类88项)。坚持多维赋能,拓展传播渠道。联合媒体发起“寻访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全媒体行动,深入挖掘史料,探访遗址,运用AI短视频、纪录片等手段让历史“活”起来;开发H5互动地图,开展线上“云走访”,赋能红色文化创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