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文化文艺 > 文化产业 > 正文
19.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清华大学发布《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报告》
2025-09-25  来源:交汇点新闻
     9月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期间,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成功举办。大会以“金融润文化沃土 科技育产业新篇”为主题,聚焦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会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发布了《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8%,文化新业态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随即对报告进行了部分解读。

  文化新业态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解读报告时介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2万亿元,同比增长6.0%;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1万亿元,同比增长7.4%。文化新业态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8%,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8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提升至13.6%,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2个百分点。

  文化科技融合领域成为投资重点

  在市场整体回暖态势下,我国投融资市场对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文化科技融合领域成为投资重点。2024年,私募股权市场“人工智能+文化”类创新融资项目数量占比已超30%。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超过40%。“VR+文化”“低空经济+文化”“具身智能+文化”等创新项目在2025年上半年占比合计也超过30%。部分人工智能项目借助香港资本市场实现退出,出门问问、七牛智能、云知声等公司已相继完成赴港上市进程。

  同时,投融资市场积极布局IP经济赛道。通过上市融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并购等方式,赋能国潮IP孵化、衍生品开发、潮玩电商及影视IP商业化等,打造文化消费新引擎。如拼搭角色类玩具的领导者布鲁可在香港上市,实现超17亿元人民币的融资。

  同时,各地积极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激活产业活力。如北京市率先推动版权金融区域试点工作,南京等地则以定制化金融服务护航文化出海。

  文化产业在成为支柱产业的过程中将呈现四个趋势

  展望未来,“十五五”时期文化产业在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过程中将呈现四个趋势:一是文化产业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一方面,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将从供给端为文化消费市场提供新产品、新体验和新场景。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居民服务性消费的快速增长,将形成以“银发品质”“中年刚需”“青年尝鲜”“乡村消费”为特征的文化消费新生态。同时,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商业化进程提速,技术应用在文化领域将加快渗透,加速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文化产业也将借助区块链等技术完善版权等要素保护体系,在产业链各环节形成更高效的价值分配机制。

  二是体制机制改革与要素市场建设联动发力。随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以及文化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将持续推进,通过制度创新与市场配置的双轮驱动,形成“制度创新引领、要素市场支撑”的发展格局。

  三是文旅赋能城市更新和文商旅体融合协同。文化产业将通过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传统消费空间焕新、老旧厂房更新等,助力城市更新。同时,文商旅体融合将打造复合型消费新场景,形成多元业态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四是文化出海战略将持续深化。形成以中华文化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市场机制为纽带的文化出海新范式。多层次、多主体的协同出海体系将不断完善,持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进一步完善从促进投资到畅通退出的政策支撑体系

  报告指出,当前,文化产业正迎来战略机遇期,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文化产业投融资活动也日趋活跃。但是,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存在三方面挑战,制约产业与金融向更高水平发展。一是当前A股上市文化企业综合经营表现未能有效反映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旅游融合等新业态的良好发展态势,影响市场价值评估的效率。二是在文化科技企业的培育机制方面,仍存在政策与金融支持衔接不足、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三是多元退出机制有待落地。

  报告建议,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迈向支柱产业,充分释放其增长潜力,应进一步完善从促进投资到畅通退出的政策支撑体系,完善多层次综合投融资体系,持续提升资本要素保障能力与配给效率。

  此外,来自松延动力(Noetix Robotics )的机器人“N2”等前沿新潮的文化科技融合项目也现身会场,为与会者提供体验和了解机会。大会还聚集了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100多家投融资机构及400多家文化科技创新企业,为文化企业和投融资机构搭建充分沟通与服务的平台。

编辑:杨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