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统计局发布了前三季度江苏经济数据。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呈现出“稳、进、新、韧”的显著特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13个设区市GDP也全部出炉,3市GDP总量超万亿元,7个城市跑赢全省5.4%的增速,呈现总量与增速双向发力的态势。
一方面,万亿梯队扩容提速,头部城市扛起能级跃升大旗。从总量来看,苏州以19930.21亿元稳居稳坐榜首;南京(14059.49亿元)以及无锡(11885.74亿元)则紧随其后,构成江苏经济的领衔方针。
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苏州连续多年占据全省经济“头把交椅”。历来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的苏州,已经发展成为开放与创新、创新与产业、产业与资本结合最好的城市之一。在保持经济规模稳步攀升的同时,苏州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数据显示,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3.05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4.7万亿元,而全市单位GDP能耗则累计下降了超过三分之一。
持续擦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金字招牌,苏州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今年2月,苏州出台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围绕高质量产业技术创新、高水平应用场景拓展、关键要素供给和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给予强有力支持。
另一方面,江苏城市呈现均衡进阶态势。南通(9788.94亿元)、常州(7968.51亿元)等稳步向万亿级迈进,徐州(7298.12亿元)、盐城(5864.11亿元)等成为全省经济的中坚力量,各梯队协同发力,为江苏经济“基本盘”夯实基础。
从增速来看,徐州、淮安以6.0%的增长双双领跑。记者梳理发现,这两座城市的领跑并非偶然,二者均在工业领域表现不凡。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淮安锚定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在项目攻坚、企业培育、集群构建上持续发力,1—8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工业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8.3%、9.8%、7.9%,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1、第2、第2,其中“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产值同比增长8.0%,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同样,前三季度,徐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5%,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1.5个百分点。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为13市协同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江苏持续推动南北产业链创新链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用好“南北挂钩”、推动飞地经济发展。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首个“走出去”项目,也是江苏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2月,宿迁与苏州共建的6个园区共引进工业项目460个、投资2103亿元,其中来自苏州的项目224个、总投资1511亿元,亩均投资强度超过450万元。去年以来,6个园区累计招引项目72个,总投资476.24亿元,保持着“五天落地一个项目”的蓬勃发展速度。
江苏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稳”的态势持续巩固,“进”的步伐更加稳健,“新”的动能加快积聚,“韧”的特征不断彰显。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
这份江苏13前三季度的 GDP 成绩单,既展现了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也凸显了后发地区的增长潜力,更印证了差异化发展与区域协同的强大合力。江苏各地立足自身优势、找准转型路径,通过产业升级、区域联动、要素集聚,实现了经济的稳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