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耳机手机,大到动车卫星,有电的地方就有功率半导体,它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断、方向和大小,就像是电子世界的“交通指挥”和“电流管家”,将能量引导到正确的电路和元件上去。一个好的“管家”能减少能量损耗,让电能高效到达电机等负载处。
在古城扬州,就有这样一家默默主攻功率半导体“芯”赛道的企业,多项产品打破海外垄断、在全球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
9月18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团队来到这家因城得名的企业——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在国际半导体赛场上,中国企业如何凭借技术力和背靠的产业生态,与海外选手抢占“领先位置”。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辆新能源汽车所需的功率半导体数量是传统燃油车的五至十倍,它不仅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加速能力和最高时速,还在电池管理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眼下大火的小米SU7 Ultra,用的就是扬杰供应的功率模块。
在扬杰电子成品展示区,公司生产的整流器件、功率模块、保护器件等产品一一排列,记者注意到,最小的“小信号”产品只有芝麻粒大。
比芝麻粒还小的元器件产品
这些微电子产品是如何生产的?记者在扬杰科技5号工厂生产车间里看到,各类自动设备有序运转,晶圆片经过划片、固晶、打线、塑封等多道工序后,成为一个个微小器件,70%销往国外。
这么小的器件,又该怎样进行质检?在智能超薄微功率器件检测车间,待检器件飞速经过视觉传感器,其图像实时生成,由AI识别、检测、分类和编带,每台设备每小时可完成3万只器件的精密检测。
“智能智造赋能下,企业产品的良率和性能显著提升。”公司副董事长梁瑶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一边介绍,每天,扬杰能生产1.5亿只功率半导体;每年,近600亿只器件从扬杰工厂走出,不良率仅百万分之一。
这家成立于2000年的公司,历经25年发展,已成为国内少数集半导体分立器件芯片设计制造、器件封装测试、终端销售与服务等产业链垂直一体化(IDM)企业。
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产业的勃发,以及算力设施和人形机器人的兴起,扬杰科技迎来新的增长蓝海。仅今年上半年,扬杰科技的国际订单金额就同比增长40%,刷新历史新高。
产品力强,但品牌力尚缺,这是很多中国半导体企业出海路上都遇到的难题。这家扬州企业想出的办法,是“双品牌出海”。
“最初我们用扬杰的‘YJ’品牌做外贸,但海外的客户是比较认品牌的,所以当时外贸增长缓慢。”梁瑶坦言,破局起于10年前。“我们早早争取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用其已有的‘MCC’品牌拓展海外业务。”打通海外品牌渠道后,公司产品外销占比不到两年时间就突破10%。
“双品牌+双循环”,也成为公司推进国际化的整体发展战略。扬杰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办事处、研发中心、制造基地等,“YJ”品牌产品主攻国内和亚洲市场,“MCC”品牌产品主打欧美市场,实现双品牌产品的全球市场渠道覆盖。
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与供应链风险,这座位于苏中的企业把自己放在全球视野考量,提出“中国+1”战略。2023年12月,扬杰在越南建设首个海外封装制造基地,5.8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一年后通线量产。此外,企业进一步加大美国、日本等海外研发中心的投入,大力整合海外人才。
功率二极管市占率全国第一、全球第二;整流桥市占率全球第一;光伏旁路二极管全球市占达42.5%,行业第一……今天的扬杰已成为国内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也是“出海搏杀”的主力。
凭借技术突破打破海外垄断,依靠品牌战略拿下市场空间,扬杰正是中国半导体企业崛起扩张的缩影。这既需要企业敏锐捕捉全球行业机遇,也离不开本土产业环境的滋养。
去年底,随着两条碳化硅车规级模块封装产线投产,扬杰电子形成“芯片设计—封装测试—模块集成”全链条体系,成功打入小米、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供应链,也让扬州半导体产业正式迈入“第三代半导体时代”。
“扬杰就像一棵大树,我们要做的是培育一片森林。”维扬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周定的话,揭示了扬州“芯”谷崛起的密码——2017年,维扬经济开发区打造了全市首家、总面积3500亩的微电子专业产业园区,以“链”式思维为产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园区还联合清华大学共建MEMS中试平台,依托扬杰科技中央研究院构建技术验证与转化高地,借助德衡数据中心提供高性能算力基础,为AI训练芯片布局创造可能。
如今,园区已汇聚了30余家微电子关联企业,形成以扬杰科技为链主,涵盖存储芯片、显示芯片、半导体电源、封测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今年1—7月,园区半导体产业工业开票突破达76.5亿元,近3年年均增速超30%。
从一颗芝麻粒大小的芯片,到年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扬州微电子产业正沿着“企业突破—产业链完善—生态圈构建”的路径加速奔跑,不仅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更将助力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