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凯,男,1991年10月生,中共党员,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复合材料铺层组组长。他从一名普通复合材料铺贴操作工做起,逐渐成长为一名技能型大师,深度参与C919国产大飞机后机身、垂尾、副翼项目及C929的复合材料零件研制,协同优化技术方案,带队攻克PPV技术难题,并参与3项发明获国家专利授权,为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曾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跨界起航:在召唤中扎根成长
2012年7月,邵凯从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初入航天海鹰公司的第一个岗位便是复合材料成型铺贴操作员,专业不对口,意味着他要重新“再来一次”,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时间才能跨进“起跑线”。
然而,国家的需要就是前进的方向。他从最基础的工装清理、下料做起,寸步不离地跟着老师傅,夜以继日地学习铺贴、封装等核心工艺。他深知,手中这看似微小的碳纤维布片,凝聚的是国家突破航空核心技术封锁、实现自主可控的希望。
在这里,他一头扎进技能水平提升的世界中,除了自学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在工作实践中刻苦钻研技术,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在同事眼中,这位“门外汉”身上总有一股“难题不破不收兵”的拼劲。“邵凯非常有钻劲儿,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解决技术难题,甚至在他结婚的前一天,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让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一想到自己能参与大飞机的制造,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所有的努力都变得更有价值。”回忆起研发过程中的艰苦岁月,邵凯坦言。
攻坚克难:在淬炼中提升本领
邵凯的职业生涯,几乎与C919的研制进程同步。2013年9月,中国商飞的紧急通知打破了车间的平静——需在11月15日前交付C919副翼铁鸟试验件。为保障关键的铁鸟试验节点,面对原气囊成型技术不成熟导致的漏气、表面凹凸不平等问题,他创新性地运用压力垫工艺,一举攻克了制约进度的气囊成型难题。
而后,首架后机身后段交付任务接踵而至。邵凯带领初出茅庐的大飞机攻坚团队,开启了攻关后机身后段壁板零件的任务。面对制造期限短、质量要求高、工作任务重的情况,邵凯与同事组建先锋突击队,夜以继日地做实验,带着团队一遍遍优化有质量问题的零件,解决了壁板类大尺寸复合材料共固化过程中捻丝的填充量和压力垫匹配的传压问题以及与蒙皮贴合不到位导致蒙皮层传压损伤造成的分层问题,并顺利完成PPV的制造任务,为C919批产打下基础。
坚守匠心:在传承中赋能未来
个人的精湛技艺,唯有融入集体,方能汇聚成建设航天强国的磅礴力量。日积月累的钻研,让邵凯在2022年全市碳素材料职业技能竞赛中摘得桂冠。以此为契机,“邵凯工匠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战略在基层的实践。
“技术是练出来的,更是传下来的。”这是邵凯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工作室领头人,邵凯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他将自己摸索的“绝技”倾囊相授,那份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和对事业的无限忠诚,深深感染着团队。2018年入职的陈龙,在邵凯的悉心指导下,一年内便成为独当一面的“铺层熟手”并担任副班组长——这正是中国航空事业人才梯队建设、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如今,工作室已汇聚了12位高技能人才(技师6人、高级工6人),累计培养出30多名优秀复合材料技能人才。徒弟吴驾凯说“师傅不仅教技术,更教钻研精神,团队里每个人都在比学赶超”。
“能亲手参与大国重器的制造,这种自豪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面向未来,邵凯的目光更加坚定。他正带领团队全力攻克C919批产中零部件降本增效的难题,他用毫厘之间的匠心与永不褪色的爱国情怀,一笔一画地书写着属于中国新时代技术工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