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专题专栏 > 专栏|道德的力量 > 专栏|2025年度“江苏好人” > 正文
谢志松:隐身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暖心辅警
2025-11-19  来源:江苏宣传网

  

  谢志松,男,1968年5月生,镇江市公安局丹徒分局世业派出所辅警。谢志松从1995年自掏腰包资助第一家困境家庭开始,开始了“隐身”助人之路,累计投入28万元,资助25名困难学生,定期给他们送去学费和生活费,其中已有17名孩子完成大学学业。

  默默无闻的“守护者”

  “要不是一次闲聊,他无意间说漏了嘴,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老谢竟然默默做了这么久的好事……”在镇江市公安局丹徒分局世业派出所内,教导员包新敏感慨地向大家说道。

  故事还要追溯到1995年,谢志松在处理一起案件中,发现犯罪嫌疑人的妻子和儿子因丈夫犯罪失去了生活来源,以摆摊为生。“有一天,我经过他们摊位的时候,听到孩子在哭闹,那种哭闹一听就不对劲。孩子妈妈支支吾吾半天才告诉我说,孩子两天没怎么吃饭又发烧了,但没钱看病。”回忆起这一幕,谢志松依然记忆犹新。恰好妻子李唯在卫生院工作,谢志松当即提出带孩子就医,陪着他们看完病、配好药后,又将母子俩送回家,他没多说什么,只是掏出身上所有现金——将近200元,塞到了孩子妈妈手里。

  那之后,每隔一段时间,谢志松便会给这对母子送一些钱,一年多下来,前前后后资助了七八百元,直到孩子爸爸被释放。要知道,当时他一个月工资才一百多元,这笔钱相当于他半年的收入。而这份不求回报的善意,就像一颗落进泥土里的种子,在谢志松心里悄悄扎下了根。

  藏起警号的“神秘人”

  “老百姓难,咱不能看着”这是谢志松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从资助困难母子开始,他的目光渐渐投向了那些家庭困难学生。“我当年初中毕业时,其实还想继续读书的,但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允许,便辍学了,我不希望这些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上不了学,那样他们一辈子都很难有翻身之日……”

  怀揣着“不要再多一个少时的我”这样的想法,谢志松主动找上了在学校负责学生资助的吴传新老师,表明了想要资助困难学生的想法。谢志松与吴老师约定:每年按时承担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并定期为他们添置学习用品。如今已经退休的吴传新对这事印象深刻,谢志松的捐助极为低调:“我们学校有专门的捐助档案,每笔资金捐给了谁、捐了多少都记录得明明白白。只有他一直不愿意公开资助信息,所以这些年的捐赠愣是没在档案里留下过一个字。”

  谢志松资助过的学生,很多都已经长大成才。其中一位女孩,从小学四年级到研究生毕业,从学杂费到生活费,少则几千,多则万余元,都是谢志松资助的,但她却直到高中才知道“神秘恩人”竟是家乡人。三十年的匿名捐助,谢志松收获了另一种“桃李满天下”,他捐助的25名学生里,17名顺利大学毕业,还有2名考上了研究生。这让他倍感骄傲:“想到我一点点微薄的帮扶,有可能让他们在学业上走的更远一些,就比什么都强。”话里没什么豪言,却藏着最实在的温暖。

  同事眼中的“新坐标”

  谢志松不仅是群众身边随叫随到的“暖心人”,更是调解居民矛盾的“一把好手”。扎根基层一线多年,让谢志松对镇里家家户户的情况烂熟于心。近三年来,成功解决邻里、婚姻、土地等纠纷170 余起,真正把“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落到了实处。

  在世业派出所,谢志松像一座亮在身边的“精神灯塔”,用实际行动感染着年轻一代。“跟着老谢出警、处警,才明白‘警察蓝’的分量,不光是要抓坏人,更是要帮弱小。”所里的年轻人从被感染到主动加入,有人接过他的助学接力棒,有人跟着他钻研调解技巧,把“解决小困难、化解小纠纷”变成了工作追求,把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变成了行动自觉,如今的世业派出所形成了“老带新、熟带生”的工作氛围。

  从警营到社区,从“警察蓝”的职责坚守到“热心肠”的自发行动,谢志松用 30年的凡人善举,把“一心为民”四个字写成了看得见、学得到的模样,也树起了一面照见初心的旗帜。

编辑:秦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