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专题专栏 > 专栏|道德的力量 > 专栏|2025年度“江苏好人” > 正文
高玲:慈爱孝悌十余载 甘苦若饴真情暖
2025-11-19  来源:江苏宣传网

  

  高玲,女,1975年8月生,睢宁县古邳镇古邳社区居民。2012年,高玲的弟媳、弟弟相继离世,高玲主动将侄子侄女接回家中照顾。当时,高玲的女儿正在上学、母亲年迈、公公卧病在床,她每天早起给公公清洗床单被褥,为全家人准备饭菜,接送孩子上学,照顾两边老人。在高玲的教导下,女儿学有所成,侄女工作稳定,侄子考取了县城中学。

   弟弟弟媳双双去世,她接过两个家庭的重担

  2012年2月,高玲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弟媳,在工作超市整理货物的时候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时停止了心跳。更加不幸的是,同年的寒冬,高玲的婆婆在一次早起刷牙时,倒在了水缸边,被人发现时,身体早已冻僵。

  高玲的弟弟不愿意接受妻子离世的现实,开始酗酒,整天不省人事。期间,高玲也托人给弟弟介绍对象,想让他重新振作起来,但都被拒绝了。高玲说,弟弟生性善良正直,对待弟媳也是感情至深,命运不该如此对他。2015年的一个夜晚,高玲的弟弟在一次酗酒后,胃部大出血,死在了救护车上,只留下年仅四岁的儿子和上小学的女儿。

  高玲含泪说,或许这是弟弟最好的结局,他终于跟弟媳团聚了。

  高玲甚至来不及悲伤,忙将侄子侄女接回家中。高玲认为,这对孤儿自己要是不管就没人管了。她的丈夫知道消息后,没有多言,支持高玲的决定,第二天天没亮就出了门,他需要赚更多的钱来养活这个残破的家庭。

  两个家庭的重担落在了高玲夫妻身上。

   双亲久病,她是床前的“孝女”“好媳妇”

  13年来,高玲承受的一切,常人难以想象。

  她一般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为全家准备早饭,送孩子们上学。然后,开始照顾自2014年便瘫痪在床的公公,为他清洗床单被罩,擦洗身体。收拾完家务,高玲还要赶到镇上的家具厂,缝制床垫补贴家用,直到晚上9点才回到家中。

  当被问起“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放弃”时,高玲默默点了点头。

  2016年4月,高玲的母亲突发脑梗,不省人事,县医院医生告诉高玲夫妻,情况很危急,需要转到更大的医院治疗。夫妻俩揣着家里仅剩的6000元,带着母亲连夜赶到上海,办理了住院手续。但高额的医药费,让他们带来的钱很快就花光了。丈夫决定回家筹钱,让高玲撑几天,好好照顾母亲。

  那时,高玲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巨大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来气。她有些困惑,为什么接二连三的厄运,总是降临在这个本就脆弱的家庭。望着医院的窗户,她有过跳下去的冲动,想一了百了。可想到三个孩子和家里的老人都还需要照顾,高玲只能擦干眼角的泪水,选择继续面对。

  好在,隔壁病床的患者家属都非常照顾高玲,不仅递来吃的,看高玲衣着破旧,还送来换洗的衣服,让身处异乡的高玲,感受到了几许异乡的温暖。

  几天后,丈夫终于带着从老家筹来的10万元赶回上海。母亲在夫妻俩的悉心照料下,顺利康复出院。

  高玲说,自己没什么文化,只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做什么事都要摸着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苦尽甘来,她说无怨无悔

  女儿考上徐州医科大学,是高玲在历经酸楚后,迎来的为数不多的欣喜。

  那年暑假,高玲像往常一样在车间工作,女儿打来电话,说自己被徐州医科大学录取了,高玲压住内心的喜悦,告诉女儿她下班后会带点零食作为奖励。同事们纷纷恭喜高玲,有人说,你也算苦尽甘来了。

  高玲回到家中,女儿跑到院子里迎接她。随后,母女俩抱在一起泣不成声,高玲多年压抑的情绪,在此刻,得到了无尽的释放。

  高玲有一个“百宝盒”,里面放着三个孩子的奖状,以及毕业证书、录取通知等。有人曾劝高玲,侄子侄女养大成人就行,没必要花钱供上学。不过在高玲看来,读书才能让他们有出息。高玲跟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比亲姐弟还要亲,将来一定要互相帮助。”

  在她看来,三个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一个都不能放弃。

  如今,高玲的女儿在南京医科大学读研究生,侄女在县里有份稳定的工作,经常回来看望高玲,侄子也顺利考取了县中学。丈夫早出晚归忙着赚钱,回家再晚都能吃上热乎的饭菜……在高玲的用心支撑下,这个家,一切向好。

编辑:秦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