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暖阳拂过里下河平原的田埂。11月10日,第十一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农具家族》专场分享会,在作者陈明干的家乡—兴化市大邹镇温情启幕。这场以“农具”为钥的文化之约,正让沉睡在纸页间的农耕记忆,在乡土的脉搏里重新跳动。
作为中国散文最高荣誉的得主,《农具家族》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激活乡土文化自信的“精神基因库”。分享会上,作者陈明干以“首席领读人”的身份,将十年笔耕的心血凝结为“持之以恒、打磨质量、彰显特色”十二字箴言。他站在乡土的中央,指尖拂过书中收录的百余幅农具图文,从犁铧的弧度到连枷的肌理,从耧车的巧思到水车的韵律,将农具体系的“形”与农耕文明的“魂”娓娓道来。
这场分享会恰似一扇多棱镜,折射出《农具家族》的丰富文化光谱。稚嫩的童声里,藏着乡土的未来。学生代表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书中章节,“犁铧”“耧车”“连枷”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名字,在清澈的童声中仿佛活了过来,成了连接古今的文化密码。与会者,纷纷表示《农具家族》搭建了连接课堂与田埂的情感桥梁,是“纸页上的农耕博物馆”,作品以“真”与“情”成功将物质工具升华为精神符号。

(学生代表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书中章节)
活动现场,同步举行农家书屋赠书仪式上,一本本《农具家族》被郑重递到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手中。这不仅是书页的增厚,更是乡土文化基因的播撒:当农具的故事走进农家庭院,农耕记忆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流淌在日常里的文脉清泉。
这场以“农具”为媒的文化对话,早已超越了“分享会”的边界,成为一堂沉浸式的“乡土文化课”。当文字的温度与情感的共鸣交织,文化传承便从知识传递升华为心灵的相认——听众在《农具家族》的字里行间,读懂了祖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哲学,也触摸到中华文明“耕读传家”的精神根脉。兴化市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探索“场景阅读”“互动课堂”等创新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活力,使阅读真正成为滋养人心、传承文脉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