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碰撞间晕染千年古韵,指尖翻飞中传承非遗匠心。11月12日下午,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村农家书屋飘出阵阵染料清香,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扎染体验活动在此温馨启幕。活动以“理论赋能+实践创艺”为核心,让村民们沉浸式触摸传统手工艺的温度,在亲手创作中解锁非遗密码,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更筑牢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盛行,一块白布、几束棉线、一碗染料,就能变幻出万千纹样……”活动伊始,农家书屋管理员张前程化身“非遗讲解员”,通过精心剪辑的扎染文化纪录片、图文并茂的古籍资料,向围坐一堂的村民们娓娓道来。屏幕上,大理白族姑娘娴熟的扎结技艺、蓝白相间的传统纹样徐徐展开;桌案上,《中国扎染技艺图谱》《传统绞缬技法》等书籍整齐摆放,供村民随时翻阅。深入浅出的讲解搭配直观生动的影像,让原本略显陌生的非遗变得鲜活可感,村民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举手提问,现场互动氛围热烈。
理论学习刚一结束,大家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动手实践环节。书屋早已备好洁白的棉布、各色棉线、天然靛蓝染料及剪刀、夹子等工具,张前程逐一向村民演示折叠、扎结、浸染的关键技法:“对角折能出对称花纹,随意揉皱扎紧会有意外惊喜,浸染时要反复轻压,让染料充分渗透……”村民们听得认真、学得专注,纷纷拿起布料尝试起来。有的老人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用棉线缠绕布料;有的年轻人发挥创意,将布料折叠成三角形、方形,再用夹子固定出独特造型;孩子们则在家长的指导下,用稚嫩的小手随意扎结,期待着“盲盒式”的惊喜效果。
农家书屋内,欢声笑语与染料的清香交织在一起。大家互相交流技法、分享创意,遇到难题就向张前程请教。“张老师,我这扎得太紧了,染料浸不进去怎么办?”“你试试轻轻松开一点线结,再慢慢按压布料。”张前程穿梭在人群中,耐心指导着每一位村民。经过反复浸染、晾晒、拆线,当大家小心翼翼地展开布料时,现场响起阵阵赞叹:有的布料晕染出像天空云朵般的渐变纹路,有的呈现出花朵绽放般的对称图案,还有的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抽象纹理,每一件作品都带着自然的肌理和创作者的巧思。

“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扎染作品,觉得特别好看,今天自己动手做了一件,才知道这门手艺这么有讲究,也这么有意思!”村民李大姐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扎染方巾,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不少村民表示,这次活动不仅学会了一项实用技能,更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了非遗的深厚底蕴,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心中涌起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文化传承要接地气、入人心,农家书屋就是村民身边的文化阵地。”明祖陵村农家书屋负责人表示,此次扎染体验活动是推动非遗走进乡村的一次有益尝试。未来,书屋将持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策划开展剪纸、刺绣、传统编织等更多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让非遗保护与传承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村民们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在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千年文脉在乡土大地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