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云县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新路径、新方法、新手段,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活起来”更“火起来”。
一、聚焦宣讲队伍增深度,让党的创新理论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组建宣讲备课“智囊团”。吸纳党员领导干部、党校教师、思政课教师、基层优秀干部、基层骨干宣讲员等各层次、各部门、各领域理论骨干,组建层次丰富、覆盖广泛、专兼结合的理论宣传宣讲师资库200余人,通过理论培训、辅导点评、现场观摩、座谈交流等形式,切实理清党的创新理论“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

锚定领导干部“领头羊”。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先行一步“带头学”、深入一线“带头讲”、知行合一“带头干”,着力形成“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并以“头雁效应”激发“雁阵活力”。通过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上讲台、走基层,迈出步子、亮开嗓子,架起党的创新理论通往人民群众的桥梁。
培育经验丰富“轻骑兵”。坚持以“赛”促讲、以“讲”促学,适时举办理论微宣讲大赛,打好理论宣讲“擂台赛”,进一步提升宣讲员知识储备、专业素养和理论宣讲水平,在实践中打造一支政治站位高、理论功底实、宣讲本领强的优秀理论宣讲队伍,为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入脑入心奠定基础。
二、聚焦宣讲方式增温度,让党的创新理论既“活起来”又“火起来”
“直播间+微宣讲”变“枯燥式”说教为“趣味式”唠嗑。适应青年人理论学习需求,运用“互联网+传播”的方式,开通“理尚网来”理论宣讲直播间,邀请朗诵家协会成员诵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等内容,实现“网络”与“现实”两个空间的对接,推动青年党员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小活动+微宣讲”变“单项式”灌输为“交互式”交流。紧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目标定位,结合“春风行动”“点亮星夜”“温暖秋冬”等文明实践活动,组织银龄宣讲团、“灌爱未来”志愿服务队、“伊”路同行宣讲团、“云音”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开展理论市集、送“理”下乡等路演活动50余场,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宣讲党的创新理论。
“红色教育+微宣讲”变“固定式”讲台为“流动式”课堂。深挖、活用开山岛、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开设红领巾寻访爱国路、重温历史岁月等情景党课,以巡回报告、参观体验、互动交流等形式开展宣讲,引导党员干部接受红色精神洗礼,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聚焦宣讲载体增广度,让党的创新理论既“有新意”又“有心意”
用好宣传思想文化各类阵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县委党校、各类实践基地,实现宣讲平台互通、队伍共用、资源共享,持续拓展党的创新理论常态化进基层的渠道,开展好“村史馆里讲党史”“农家书屋飘出党的理论宣讲声”“宣讲超市”等一系列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宣讲活动,把理论的“大主题”分解成贴近百姓的“微话题”,让理论宣讲更有温度、更易接受,切实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开展对象化针对性主题宣讲。领导干部“讲政策”。从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优秀机关干部等群体中选择政治素质好、能力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同志组建县委宣讲团,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市委、县委重点任务,集中讲好背景、意义、内容、创新举措等,推动党的理论政策热在基层、热在民心。专家学者“讲理论”。邀请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厚的党校教师、专家学者等师资力量,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定期开展集中宣讲、专题授课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宣讲活动,引领群众共学创新理论。行业模范“讲事迹”。培养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土艺人、土团队、土专家”,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宣讲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将“大道理”讲成“小故事”,把“普通话”讲成“地方话”。
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来剖析现象、阐释理论,把理论诉求转化为可操作的现实要求,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探索建立理论品牌传播矩阵。深度打造“理享灌云”理论宣讲品牌,指导侍庄街道“理享侍庄”理论宣讲直播间、小伊镇“伊”理服人、图河镇新“图”说等镇级理论宣讲品牌及县检察院青苹果护“未”队、生态环境局“蓝天守护者”生态环保宣讲团、县妇联“小板凳”宣讲队等县级理论宣讲品牌开展针对性宣讲活动,着力构建以县级理论宣讲品牌为总领,各镇街品牌为支撑,若干部门品牌为补充的“理享灌云”品牌体系。(通讯员:钱立勇)
(江苏省政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