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云港市最北部,赣榆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黄海之滨。这里西部山地绵延,中部平原广袤,东部沿海风光旖旎。全国唯一以抗日命名的抗日山,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有着“秦山古岛 黄海仙境”美誉的秦山岛,宛如海上仙境令人神往;江苏省最大的两个人工水库——石梁河水库和塔山水库,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如今的赣榆区,物产丰富、教育发达、民风淳朴、人民幸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赣榆人民传承至今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与8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赣榆战役一脉相承。
回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赣榆县隶属山东抗日根据地滨海区。当时,日伪军盘踞的赣榆县城,犹如一颗毒瘤,成为日寇新海连地区的卫星城,更是其“扫荡”“蚕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前哨阵地。县城城墙高达近10米,由砖石筑成,墙根下环绕着深深的水壕,防御工事坚固,易守难攻。城内驻扎着日伪2个团以及伪保安队、盐警队,总兵力达2000多人,给周边抗日力量带来了巨大威胁。
1943年11月,局势愈发紧张。日寇集结2万多重兵,妄图对鲁中和清河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驻赣榆城的伪和平建国军第36师71旅旅长李亚藩,奉日军上村旅团长密令,蠢蠢欲动,准备伺机“扫荡”滨海,打通海州到青岛的沿海公路,为日军对鲁中和清河区的“扫荡”提供策应。

为粉碎敌人的险恶阴谋,滨海军区在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的指示下,果断决定先发制人,采用“翻边”战术,攻克赣榆城,打乱敌人的进攻部署,拉开反“扫荡”的序幕。此次战役由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和司令员陈士榘亲自挂帅,指挥军区主力老6团、23团以及海赣独立营等部队,肩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1943年11月19日晚,夜幕笼罩着大地,滨海军区部队如夜鹰般隐蔽进入赣榆城东北待机。晚9时半,战役的关键转折点悄然来临。内线关系伪军141团副官刘连成,带领2名化装成送给养的突击队员,悄然来到城北门外。他们沉着地叫门,城门内站岗的伪军毫无防备,轻易地将城门打开。在地下工作人员徐忠信的紧密配合下,2名突击队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守城门的伪军哨兵缴械,并迅速发出占领城门的信号。此时,由山东军区著名战斗英雄何万祥连长率领的突击队员,如猛虎下山般突入城内,迅速占领东街和城北门。随后,主攻部队6团1营、3营和23团1营也相继突入城内,他们按照预定计划,分头向伪旅部、142团和伪保安总队驻地发起猛烈攻击。
激烈的战斗持续进行,晚11时半,我军成功完全占领城墙,将敌人团团包围在城中心的几座碉堡里。20日拂晓,青口日伪军200余人赶来增援,然而,英勇的阻援部队早已严阵以待,迅速将其击退。下午,敌人贼心不死,再次增援,却依然无法突破我军防线,又一次被成功击退。城内进攻部队得知阻援胜利的消息,士气大振,连续拔掉数个据点,将敌人大部逼退至伪旅部盘踞的中心大炮楼。关键时刻,老6团神炮手、炮连连长李玉章挺身而出,架起九二钢炮。随着一声声巨响,第一发炮弹精准无误地打入碉堡二层的瞭望孔,第二发炮弹击中碉堡半腰,最后一发炮弹更是炸中围墙后院的李公馆。与此同时,我军发动干部战士趁机喊话,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瓦解敌人军心。在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的双重压力下,下午3时,伪旅长李亚藩、伪团长张星三及全旅官兵丧失斗志,缴械投降,赣榆城宣告收复。
赣榆战役堪称军事奇迹。由于我军对敌工作深入细致,里应外合策略奏效,军事打击出其不意,政治攻势配合密切,以牺牲3人、伤37人的代价,获得了全歼伪71旅两个团和伪保安总队、盐警总队2000多人的辉煌战果。此外,还缴获步枪2000多支、轻机枪8挺、掷弹筒40多门、战马30匹、汽车2辆及其他大量战利品。
这一胜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极小的代价获得如此巨大的战果,战术精妙、战果辉煌,极具传奇色彩。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抗日根据地全体军民夺取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信心,解救了敌占区的广大群众,镇压了罪大恶极的汉奸,成功粉碎了日寇的“扫荡”“蚕食”阴谋,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作者: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