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岳锡山的故事,我瞬间被他炽热的情怀所震撼。岳锡山,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武进县委书记。1934 年,他回到武进县奔牛镇,亲手创办了树人中学并担任校长,为这片土地播撒知识的火种。1936 年,面对日寇的铁蹄践踏,为了抗日救国,他在自制炸弹时,右眼和左手四指被炸伤。然而,他以残缺的身躯,用实际行动为学生们上了一堂最生动、最震撼的反帝爱国教育课,也因此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衷心爱戴。
作为红色故事宣讲员,当我故地重游,漫步在校园里的八百年古银杏树下,聆听着朗朗读书声;当我寻访旧人,忠实地记录下当年的情景,宛如昨日;当我翻阅档案,重温那段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我明白,国难当头之时,于共产党人而言,“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只停留在书面上,更付诸于挺身而出的行动中。
在宣讲初期,我满心都是对技巧的追求。然而,一场宣讲结束后,一位听众真诚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我:“小伙子,你讲得很好,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这句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我开始反思,究竟少了什么呢?岳锡山在讲台上的最后一课,声音并不高亢,却字字千钧,激励着学生们为抗日前赴后继。这给了我启发,红色故事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有血有肉、饱含深情的感悟。我们不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每一个故事背后,都隐藏着无数革命者的热血与汗水、牺牲与奉献。
恍惚间,我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看到了岳校长在昏暗的灯光下,自制炸弹时,眼神中透露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我看到了炸弹爆炸的那一刻,断臂鲜血如注,他却咬牙坚持;我看到了他高举独臂,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们讲述着民族大义,那声音虽因伤痛而略显沙哑,却充满了力量,直抵人心。这些之前被我忽略的动人细节,让英雄的形象变得立体而真实,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革命者们的伟大与坚韧。
站在宣讲台上,我常常感觉自己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台下,是来自当代的听众,他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静静聆听;台上,是历史的回响,那些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历久弥新。而我的声音,就是连接这两者的桥梁。我用自己的语言,将那些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重新唤醒,让它们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或许就是红色宣讲的意义所在: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精神永续传承。银杏叶落又生,精神火种永不熄灭。作为宣讲员,我愿做那传递火种的人,让“最后一课”的呐喊响彻在新时代的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