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镇江市丹徒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开展共建活动,通过微宣讲、微调研、微演出等形式,深入推动理论大众化传播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活动中,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郑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文明城市、文明家风、网络文明等方面介绍了丹徒以文明之光厚植现代化底色的生动实践,给群众带来了一场理论微宣讲。
丹徒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新思想文艺课堂”为载体,带来了形式多样的微演出。情景剧《掩护》讲述了发生在丹徒区高桥镇的红色故事。鼓韵表演《爱我中华》通过激昂的鼓点,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磅礴气势与深厚文化底蕴。舞蹈《五星红旗》完成了从视觉符号到精神共鸣的升华,表达着对祖国的崇高敬意。
活动开始前,师生代表、丹徒区部分所、站工作人员共同参观了高桥镇京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开展交流探讨,探寻激活基层动能的“青春密码”。
“校地同上思政课,是我院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依托专业优势,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的重要路径,也是培育时代新人,助力丹徒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婵依说道。
“这次活动,既实现了‘让知识落地’,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基层群众易于理解的政策语言和实用技能;又着力‘让实践生花’,把丹徒区丰富的基层场景打造成高校师生增长才干、检验真知的试验田。”丹徒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指导中心主任黄智勇说道。据了解,今年以来,校地双方积极探索项目化、机制化、可持续的合作模式,围绕理论宣讲、人才培养、志愿服务、联合培训、“大思政课”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挖掘新的合作共建增长点,逐步构建了“专家领航—骨干示范—群众参与”的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新格局,进一步提升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