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精神文明 > 文明实践 >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 正文
淮安市“四个坚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
2025-10-20  来源:淮安市委宣传部

  近年来,淮安市以“强基、赋能、提效”为目标,按照“先定点、再试点、创亮点”的思路,以点带面、培优做强“思想上解悟、生活上解难、精神上解乏”的文明实践所站,促进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

  坚持因地制宜,变“平均用力”为“重点发力”。立足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结合村庄撤并整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探索文明实践所站布局优化调整。试点先行,打造服务主阵地。按“中心、所、站”三级架构,分“中心城区、农村地区、功能片区”三类场景,综合考虑镇村区位、居住人口、现有设施等因素,指导每个县区选择4—5家文明实践所站作为试点,探索开展阵地、服务等资源整合,不搞平均用力,培育打造文明实践“中心站”,让每个“中心站”辐射多个村居,避免资源浪费。延伸触角,确保服务全覆盖。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全市面上优化整合工作,对那些被优化整合的文明实践所站,探索改为文明实践点。同时,不拘泥于固定场所,突出“小而精、接地气、重实用”的原则,盘活闲置房屋、空地资源,拓展建设文明实践小广场、爱心理发室、健身步道、研学基地、乡村直播间等文明实践点,让文明实践处处可感可及,更好满足群众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变“单向推动”为“双向互动”。跳出单纯依靠行政力量的思维定式,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吸引群众主动参与、乐于参与、持续参与、形成良性互动。主动收集群众需求。健全群众“需求侧”与服务“供给侧”有效衔接渠道,通过入户走访、发放文明服务连心卡、网络征集等形式,主动搜集群众意愿建立需求清单,链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力量建立资源清单,通过供需匹配,精心设计具有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服务清单,实现服务内容与群众需求的双向奔赴。温暖送到群众心坎。对接百姓需求,常态化开展接地气、有温度的文明实践活动。针对文化需求,推出文艺送“理”村村行、“村BA”、百姓大舞台、非遗小课堂等服务项目;针对“一老一小”需求,推出“微视频了却微心愿”、“健康365 守护夕阳红”、爱心洗衣房、爱心助餐、文明实践小院、“六点半学堂”等服务项目;针对健康需求,推出健康驿站、中医夜市等服务项目;针对家门口就业需求,推出爱心手工坊、乡村直播间等服务项目,使得文明实践工作以全新姿态温暖民心。

  坚持统筹统合,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挖掘整合文明实践“五大平台”资源和社会力量,联动做好服务群众大文章。搭平台、引资源。秉持“一个场所,多个主题、综合使用”的理念,对基层实践所站功能进行有机整合,开设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群艺馆、科普角、健身室等多个功能阵地,同时将所站门前小广场打造成文明实践大舞台,推动基层文化、教育、农业、科技、医疗、体育、民政等工作内容相互融合,制度化、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电影放映、文艺汇演、健康义诊、非遗市集等组合式、嵌入式活动,实现阵地功能多元化、质效最大化。建队伍、聚力量。强化“一把手”责任,带头参与和指导部门单位参与文明实践工作。明确每个乡镇、村居固定1名文明实践联络员,组建由“五大平台”单位、文明单位、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参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联盟,汇聚以基层党员干部、先进典型、“百姓名嘴”、文化能人、“五老”人员等为骨干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构筑扎根乡土、贴近群众、充满活力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圈,打造文化服务、健康医疗、生活关怀等一系列个性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推动文明实践工作更贴近群众急难愁盼,群众对文明实践工作满意度显著提升。

  坚持常态长效,变“活动场景”为“服务常景”。突出常态长效,规范固化工作规程,确保实践阵地大门常开、服务常在、活动常新、群众常来。把群众期盼的活动落实好。突出“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定期更新文明实践服务菜单,用好点单、制单、派单、接单、评单服务模式,加强群众需要的活动、项目供给,对满意度不高的活动和项目进行动态调整,通过贴心服务,引导、教育和凝聚群众。把群众喜欢的活动守护好。把群众最喜欢的民间文化娱乐、掼蛋比赛、健康义诊、洗衣理发、未成年人托管等服务内容固定下来,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农时季节、地方庙会、农村集市等群众聚集的时间节点,定期组织开展活动,使其逐步成为群众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把群众内生的动力激发好。设立文明实践积分制度,将志愿服务、参与红白事简办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凭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物资,形成参与得实惠、实惠促参与的良性循环。

编辑:秦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