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精神文明 > 文明实践 >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 正文
实施“六五四”工作法 加快推进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迈进
2025-08-15  来源: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江苏省海安市坚持问题导向和用户思维,实施“六五四”工作法,深化供给侧改革,有效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迈进。继2018年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后,再获与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全国试点。海安高新区谭港村获江苏省文明实践“视界云”平台建设试点。

“六因制宜”并举,增强文明实践核心驱动力

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文明实践就提供什么;群众怎么方便,文明实践就怎么开展”,努力把文明实践工作做到群众心里去,让文明实践成为群众内心认可、自觉爱来的精神家园。

一方面,聚焦需求侧。因需制宜。优化“点单派单评单”机制,推进“码上集、码上评、码上办、码上看”二维码赋能建设,结合面对面征询,广泛征集群众需求意见与评价反馈,设计打造内容有趣、形式新颖、参与门槛低,特别是线上无法满足的项目,让阵地火起来、活动热起来、人气聚起来。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在活动主题内容、阵地环境打造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强化价值引领,实现需求性和引领性相结合。因人制宜。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等,对象化、分众化开展活动。关注大众情绪价值、情感需求,打造守护心理健康的社区“心晴驿站”,举办“爱·陪伴”“减压沙龙”“亲子共成长”等活动。关注新就业群体、外来务工人员、青年职工等群体需求,打造“职场能量补给站”“艺术美学坊”“健康养生堂”“社区食堂”“假日托班”等,提升体验感和获得感。因便制宜。实施“错时、随时、延时”服务,深化“午后模式”“夜模式”“周末模式”“节假日模式”,组织文明实践“轻骑兵”流动式、移动式将活动送到群众身边。对现有文明实践阵地进行全面复盘和优化拓展,撤除28个不再发挥作用的实践点。在群众集聚、青年爱去、有烟火气的地方,新增街区“青house”、科创园“Young力场”、国道旁“路过海安 遇见文明”文明实践带、社区“幸福嘉元”等17个特色点位,构建起“中心领衔,所站联动、特色点补充”的群众身边“十分钟文明实践圈”。

另一方面,在供给侧发力。因事制宜。根据不同服务内容,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开展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活动。譬如,紧扣节庆纪念主题,定制特色活动;走进红色场馆,强化思想铸魂;深入企业乡村,精准输送政策技术;瞄准群众需求,靶向破解思想困惑、生活难题、文化渴求。因缺制宜。建立协同联动机制,调动部门、行业、企业、高校等各类资源,实施文明实践“伙伴计划”,推进文明实践行业分中心建设。推进中心“中央厨房”建设,推动优质资源机制化下沉基层。实施“所站联姻、文化走亲”,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全域流通。因能制宜。围绕服务管理群众化,创新“五员”聘用制,聘请群众担任活动策划编导员、节目表演员、现场管理员、成效评价员、需求与意见巡访员,让群众站C位、唱主角。实施“群众事宜主理人”培育计划,让有特长、有热情、有号召力的群众更多参与,共建共享、互帮互助、美美与共。成立“青年智囊团”,提升文明实践的创新创造力。

“五项机制”联动,激发文明实践主体内动力

坚持以机制创新唤醒群众的主体意识,更好地发挥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的作用。一是典型引导机制。深化“三级书记三带头”“群众吹哨、党员报到”机制,群众由“要我参与”到“跟着参与”到“我要参与”。成立“好人‘益’同行”文明实践队伍,刘宏燕、吴兴宝、王美琴等一批道德模范先后带动5万余人,今年再现快递小哥救人、小区物业捡拾归还散落钞票等先进事迹。二是价值引领机制。始终将思想和价值引领作为重要任务,贯穿各类文明实践活动。采取“X+理论”嵌入方式,丰富海安“布谷乡音”理论燎原传播途径,开展好与南师大马院结对共建全国试点。建立“美德耀海安 身边好榜样”常态化选树机制,用身边人身边事带动引领更多人。三是场景创新机制。丰富“AI+”“潮流+”“趣味+”,推动体验升级。依托“文明海安”视频号打造“云宣讲”“云展演”空间,创新“开放麦”“脱口秀”等年轻态、潮流化活动形式,举办“村奈斯”趣味挑战赛、“村BA”“村歌好声音”等接地气、有人气的活动。四是积分激励机制。深化精神嘉许与物质回馈双向驱动积分管理制。发布“文明实践积分榜”,拓展“积分换培训换服务”等多元途径,满足群众技能提升等服务需求。开设“文明积分超市”,加强与周边商户、文明单位等合作,提升积分使用价值。五是常态长效机制。建立专兼职管理员制度,加强中心(所、站)日常运行管理。深化月工作提示单、周活动安排单、需求征询单、满意度评价单、意见反馈单“五单”联动机制,结合文明实践日历,“一月一主题、一周一专题”,固化每月5日社区“文明集市”,强化组织化推进成效。上下结合,举办文明实践“走基层、月月行”,将优质文化资源“送下去”;推动乡土文艺、乡土特产“走进城”,将乡村优质资源“带上来”。

“四个成效”导向,提升文明实践实际感召力

坚持结果导向、效果导向,以实实在在、可观可感的具体成效,提升文明实践工作成效。一是服务百姓见行见效。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重点关注“老小残困疾”。今年以来,“点亮微心愿”项目为群众圆心愿2700多个,“爱未央·再资助”关爱助成长项目为160多名已享受政策资助的家庭困难儿童提供再次资助。二是乡风文明提质增效。打造“简易生活”新风堂、社区“文明会客厅”,以“微实践”涵养新风尚。开通“文明直播间”“码上讲文明”,让文明之光照耀网络空间。新增5项全国文明称号,1人获江苏新时代好少年称号。三是基层治理赋能长效。举办“乡村夜话”“支书da理”、国道旁的“书记茶水铺”、外来人员“此处心安是吾乡”联谊活动,打造村民“议事堂”,以“共治”促“自治”。四是富民增收富有成效。创新“文明实践促消费”模式,举办“文明实践+农特产”集市,开展“海安甄选”助农直播带货活动,2024年助农销售破3.5万单,销售额超150万元。

编辑:秦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