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精神文明 > 文明实践 > 头条图片 > 正文
淮安市盱眙县:以道德建设推动乡村善治
2025-11-11  来源:淮安市委宣传部

  道德建设是乡村善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乡村善治的重要抓手。通过选树道德标杆,让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得到社会广泛尊敬,引领社会风尚,使道德建设与乡村善治同频共振、相得益彰,产生倍增效应。春秋战国,盱眙县因“善道”而得名、“管鲍分金”而著称,追溯历史长河,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成为独具盱眙特色的善治文化标识和符号。走进新时代,淮安市盱眙县以“善道盱眙”精神文明建设品牌为引领,持续推动道德建设与乡村善治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典型选树崇德,强化道德建设引领。构筑由653名好人组成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好人精神传播矩阵,推动形成“好人磁场”,形成学好人、做好人的崇德风尚,为乡村善治提供澎湃持久的精神力量。常态化选树身边好人,每月镇街自发推荐好人,每季度县级通过媒体宣传新当选好人,切实把群众身边的各类好人推出来、树起来,以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善行义举和典型事迹传递“善道”文化。制度化礼遇好人群体,实施礼遇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的“暖心工程”,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给予资金帮扶、免费体检等6大礼遇举措。各镇街建设好人公园、好人长廊,各村居、社区遍布“善行义举榜”,图文并茂宣传展示好人善举、模范事迹。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银江等好人事迹改编成情景剧演出,以丰富多彩的宣传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好人就在身边、好人可敬可亲可学,放大好人效应。个性化用好好人典型,推动身边好人以其经验、专长和道德力量,参与乡村治理。推荐江苏好人王海艳、邱璐等9人加入党组织,增强基层组织力量,弘扬孝老爱亲、热心公益的精神和文化。中国好人陈连红发起80多名县内各级好人到仇集山区中学“认亲”,结对做起留守儿童的“山爸山妈”,让留守娃享受“家的温暖”。淮安好人万从庭打造“法治书屋”,带动村民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乡村弘扬法治、调处纠纷、传播文明的有效平台。

  

  移风易俗立德,推动自治体系建设。坚持乡村不缺人情味、不背人情债,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红线,弘扬立德精神,营造向上向善的新风气。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在抵制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方面示范引领群众,以良好党风带政风促文明民风。各镇村以杜绝铺张浪费、抵制高额彩礼、摒弃不文明丧葬等为内容,制定村规民约,开展宣传教育,给陈规陋习戴上“紧箍咒”,不断形成移风易俗长效机制。盱眙县在推行移风易俗、培育婚恋新风上狠下功夫,逐步形成彩礼负担轻、新风暖万家、让爱更轻松的良性循环,《“三创三送 让爱轻松”推动婚恋新风暖万家》典型做法被中国文明网、学习强国等国家、省、市媒体平台报道推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马坝镇腊塘社区制定“腊八条”村规民约,设立新风教育馆,让群众在吃过“旧俗陋习的苦头”之后尝到“文明新风的甜头”;管仲镇成立移风易俗“234路”宣传队,宣讲传播文明新风尚;官滩镇、天泉湖镇各村(社区)开展“移旧俗树新风”——月月谈季季评活动,让干部和群众在互动交流中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淮河镇费庄村、穆店镇车棚村建立家宴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为婚事新办的村民免费提供炊具餐具、文艺表演、婚车、司仪等服务。太和街道三塘社区“美德银行”积分奖励、黄花塘镇旧铺社区移风易俗“桃花币”积分兑换等做法受到村民普遍欢迎。在盱眙,“好人”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文明标杆,“做好人很光荣,做好人不吃亏”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文明实践润德,丰富德治形式内容。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首批全国试点县,以凝聚志愿服务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弘扬新风尚中的引领作用更加强劲有力。13个镇(街道)实践所每周有活动,154个村(社区)实践站常态化开放,形成覆盖广泛、方便群众的阵地网络,成了群众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开展“泥土课堂”“农船党课”等“接地气”理论宣讲,让群众坐得下来、听得进去,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科学理论,提高思想认识。围绕“服务老、养育小”、基层社会治理等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常态组织开展“睦邻守望——九九好邻居”“爱心洗衣房”“暖心小棉袄”等关爱老人和“山爸山妈”“山哥山姐”“向阳花开”等关爱留守儿童的务实管用暖心志愿服务项目326个,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组建成以村民为主体、群众身边“不走的”村级志愿服务队、社会志愿服务队196支,乐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带来的满足与快乐,形成亲帮亲、邻帮邻、邻里互助一家亲的志愿服务文化,互帮互助的民风环境、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聚了“人气”“财气”“和气”,为乡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注入强劲动力。

  

  盱眙县加强道德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更有利于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有助于实现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在推进乡村善治的过程中,广大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得以持续提升。

编辑:秦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