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堂特殊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大课在江苏省档案馆举行。来自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思政专业大学生与患有智力障碍、自闭症的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课,在珍贵的红色档案中,共同感受伟大的抗战精神,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红色历史,这样“说”给孩子听
本次活动充分融入“无障碍”设计理念。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省档案馆、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联合主办。

面对特殊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难以奏效。为此,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省档案馆及两所特殊教育学校联合成立了课题组,打造一套专门为特殊教育群体设计的、富有温度的思政课程体系。
“我们不是把普通课程简单‘翻译’一下,而是要重新设计,让红色精神真正能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九童教授介绍说。他们利用省档案馆关于新四军的大量珍贵史料,将宏大的历史分解成孩子们能感知的具体故事和元素,为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分别设计了三套不同的教案。
看见英雄力量,为特殊学生开启历史大门
在给智力障碍小学生的课堂上,栖霞区特殊教育学校张苏菲老师带来了一堂名为《致敬新四军,传承红领巾》的课。没有枯燥的道理,这堂课通过看视频、观察文物甚至玩“寻宝游戏”来进行。

当张老师展示一件新四军叔叔穿过的、和孩子们校服差不多大的白布衬衫时,历史一下子变得亲近了。接着,她讲述了“新安旅行团”的故事——一群和孩子们年纪相仿的少年,在战火中奔走宣传抗日。“这些小英雄,就和你们差不多大。”张老师的话引发了孩子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课程最后,孩子们庄严行礼,通过AI技术体验新四军形象,爱国情怀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悄然生根。
对于年龄稍大的智力障碍学生,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附属学校王颖老师更注重沉浸式体验和故事化讲述。她播放新四军抗战影片,让学生们直观地“看见”英雄。她特别指着一位年轻的战士说:“他们中很多人,就像你们一样,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为了国家走上了战场。”
王老师还组织学生进行“我对英雄说”活动,学生们用或许不够流利但真诚的语言,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虽然学生们的回答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和表达,已经在内心深处种下了理解和敬仰的种子。”王颖说。
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这堂课,对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意义尤为特殊。他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未来的特教老师。

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文老师为他们讲授的《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挺膺担当》专题思政课,正是为了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陈文老师为他们讲授的专题课,将抗战历史与未来职业紧密相连。在深入分析了毛泽东主席的“五四指示”和“捉、放韩德勤”等历史事件后,陈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作为未来的特教老师,如何将抗战中的坚定信念和斗争智慧,用在关爱特殊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上?
学生们热烈讨论,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想到家校合作,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想到为每个特殊孩子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抗战精神,在这里转化为了未来从事特教事业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
本次活动不仅是校馆合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更是探索“特殊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益尝试。它打破了高校理论与中小学实践之间的壁垒,为特殊教育群体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无障碍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张九童教授表示,希望这次课程能形成一个可推广方案,为全国如何开展特殊群体的思政教育提供一个鲜活的样板,让思政课真正成为所有孩子都能受益的“精神大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