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高度,党建引领、创新管理,夯实文明创建根基
一是党建引领凝聚创建合力。将志愿服务与党建、思政教育结合,设立“党员志愿服务岗”“青年文明号”,景区党员干部、团员青年、一线职工,亮身份、树形象,带头参与文明创建。结合主题教育,开展“红色飞鹰讲党史”“博爱精神微党课”公益活动,年均举办文化宣讲200余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制度保障构建长效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高校联动+社会参与”协同机制,与南京师范大学等环紫金山高校共建“一地一校”管理模式,形成“团委指导—青协统筹—领队执行”三级自治网络。加强志愿服务标准化管理,编印《钟山风景区志愿服务手册》,涵盖景区通识、服务规范等模块,志愿者岗前培训覆盖率达100%,为文明创建提供长效制度保障。
三是社会力量协同共建共治。联合高校、社会组织等20余家单位成立“博爱志愿服务联盟”,年均开展“环保家庭日”“爱心赏梅”等公益活动500余场,培养青年骨干超百名,带动高校青年深度融入城市发展,10万市民游客参与生态文保行动,实现“景区搭台、社会唱戏”的共建共治格局,游客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95%以上。
博爱使者公益活动
拓广度,全域覆盖、多元服务,延伸文明旅游半径
一是体系化破解管理难题。针对景区面积广、年客流量大的挑战,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构建“1+4+10+N”志愿服务体系,即1个“博爱钟山”品牌统领;聚焦文明旅游、文物保护、生态环保、文化宣讲4大领域全场景;10支队伍协同形成“一队一特色”服务格局;延伸“石象路文保+”“爱心助残”等多个特色项目。创新传统景区管理模式,年均劝阻不文明行为上千次,文明旅游理念覆盖全场景。
二是精细管理提质增效。率先开展数字化管理,开发“博爱钟山”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招募、培训、签到全流程线上服务。坚持保障与激励并重,提供统一服装、保险、交通补贴,定期组织志愿者培训,开展集中表彰和交流分享,探索“时间银行”激励,增强志愿者黏性,营造全民参与的文明氛围。
三是文化体验普惠共享。景区发挥资源优势,丰富志愿服务内涵,“明博黄”志愿服务队开展“非遗体验”传统文化活动,培养非遗志愿者200余名,吸引市民游客参与传统文化体验;“红色飞鹰”志愿队以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为阵地,用微党课传递爱国精神;“石象路文保+”开展艺术创作、公益讲解、文保宣传等文化活动,实现志愿服务从“基础引导”向“文化浸润”跨越。
钟山风景区志愿服务队
挖深度,文化传承、精准服务,彰显文明创建内涵
一是志愿品牌守护文化遗产。设立石象路“文物守护志愿岗”“非遗传习所”,开展文化遗产宣传;培育“小小讲解员”,用童声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故事,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设置孙中山奖教奖学金,连续20余年走进中小学,“送展进校”“送展进社区”,惠及20余万名学生,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二是精准服务护航文明旅游。“志愿红”护航大客流,景区节假日客流量长居全国景区前列,2024年接待客流达28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5%。数千名志愿者驻守出入口、交通站点,协助实施“预约分流+文明引导”服务,年均协助完成旅游咨询50万人次;开展应急救护服务,成立“中山陵博爱救护队”,年均处理游客突发状况200余起。
三是公益活动覆盖多元群体。升级无障碍服务,增设“爱心驿站”,提供轮椅租赁、手语讲解等专项服务,连续15年邀请特困人员、留守儿童等群体,开展“春到梅花山爱心赏梅”活动;打造青少年教育矩阵,年均覆盖青少年20万人次,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界文化遗产、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等载体,厚植文化认同,助力“大思政课”实践;组建外语志愿服务队伍,设立多语种服务点,以文明细节彰显南京“博爱之都”的城市温度。
明孝陵博物馆小小讲解员
文明是最美的风景。中山陵园管理局自1998年成立首支志愿服务队以来,近30年来,深耕文旅志愿服务,以“博爱钟山”为总品牌,组建10支志愿队伍,设立7处常态化志愿服务点,联合20多所高校、38家驻景区单位组建“博爱志愿服务联盟”,开展文明旅游、文化宣讲、文保宣传、生态环保4大类志愿服务,全年组织志愿者超7000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超5万小时,志愿者成为讲好景区故事、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基地”“全国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等20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