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百字,约出乡村新气象;条条暖心,焕发治理新效能。
“倡文明,树新风,创星户,众争光……”清晨,海安市李堡镇杨庄村的孩子们正诵读着新编的《村规民约三字经》。这琅琅书声,正是海安市村规民约“瘦身”行动的一个生动缩影。
从曾经“挂在墙上无人问”的厚厚文本,到如今“挂在嘴边人人诵”的百字约定,海安用一场接地气、能落地、见实效的村规民约简化行动,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从“繁文缛节”到“三字真经”,村规民约“瘦”出精气神
“过去的村规民约是长篇大论,大而全,村民看都看不完,更别说记了。”大公镇噇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小敏道出了许多村干部的心声。
改变始于今年6月。海安市全面开启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瘦身计划),要求各村将原有内容提炼压缩到100字以内,采用“三字经”“顺口溜”等形式,让村规民约易记、易传、易行。
李堡镇杨庄村率先响应,创作出28句84字的《村规民约三字经》。“惜公物,护绿秧,分类投,不乱放”——短短12字,就把爱护环境的要求说得明明白白。
“现在的三字经,村民茶余饭后都能念两句,记牢了才好照着做。”杨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宇森说。
隆政街道自由村更是创新性地根据村民建议,新增了“养宠物,绳牵牢”条款,让村规随着时代需求而动态调整。
从“墙上风景”到“心中准则”,多元宣传“活”出新花样
好的村规民约,不仅要写得好,更要传得开、记得住。
高新区平桥村设计出“文明新风 盲盒有礼”互动活动。居民随机抽取问题卡,答对即可获得实用礼品。“这样学村规有意思,记得牢!”居民陆女士笑着说。
曲塘镇周桥村文化志愿者自编自导自演移风易俗快板说唱,将村规民约融入文艺表演。该镇“百灵鸟”宣讲团已创作出 《喜事新办》《布鞋》 等一批优秀原创作品,让村规宣传有了更多“艺术范”。
孙庄街道界河村则用最“土”的办法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将村规民约编成海安方言快板,通过大喇叭传播到村里每个角落。“听得多了,不知不觉就记熟了,有时候跟邻居聊天,还能顺口说出几句呢。”村民王大妈笑着说。
从“软性约束”到“硬核激励”,积分管理“兑”出新风尚
村规民约要落地,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海安创新推行“文明积分制度”,让守规矩的村民得实惠。
滨海新区江海村实施“100分的约定”书记项目。积分基础分100分,从人居环境、移风易俗等多方面进行评分。今年该村共评选“100分家庭”143户,每户获得100元现金奖励。
“打扫好自家卫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做好垃圾分类,我们全家都在积极‘履约’。”村民陈爱良自豪地说。
大公镇仲洋村建立“村规民约+积分管理”机制,通过“红黑榜”公示、道德讲堂宣讲等方式,让守规矩、讲文明成为村民的自觉追求。贲巷村上月有23户家庭凭“文明积分存折”兑换了物资,5户模范家庭被称赞为“身边好榜样”。
从“干部操心”到“群众当家”,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
村规民约的“瘦身”,不仅减掉了形式主义的负担,更加上了基层治理的精度、文明乡风的温度。
曲塘镇26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劝导红白喜事简办112起。该镇还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建立红白事申报制度,对酒席规模、礼金数额进行限额规定。
“以前办场喜事要摆三四十桌,现在最多摆十来桌,省心又省钱。”自由村村民代表张建兰感慨道。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三里闸村,通过村规民约破解了“村企共生”难题。村里召开研讨会,邀请党员、村民代表、企业职工齐聚一堂,共同商定“和谐约”。
如今厂区周边没人乱堆杂物,村民和职工常一起扫巷路、搞志愿活动,外来职工融入率达90%,成了“村企携手建家园”的生动实践。
夜幕降临,贲巷村头的“乡村夜话”又热闹起来。村干部和村民围坐一起,就着路灯拉家常,聊着简化后的村规民约。你一言我一语间,规矩不再是生硬的条文,成了大家认同的生活准则,在欢声笑语中扎下了根。
从“纸上字”变为“心中约”,海安村规民约的“瘦身”行动,不仅瘦出了简洁精炼的条文,更胖起了基层治理的效能,约出了文明乡风万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