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志愿扬州”官网,“930576”“336266”等跳动的数字,是城市心跳的节拍,是文明温度的累积。93万+注册志愿者、5606个志愿组织、33.6万次活动——百万“志愿红”微光成炬,为“好地方”扬州筑起文明新高度。
近年来,扬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将志愿服务作为深化创建的重要抓手,推动形成制度化保障、常态化开展、社会化动员新格局,让“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文明愿景变成现实图景。
从“一次次弯腰”到“文明成习惯”
爱上一座城,往往始于“一次次弯腰”;守护一个家,常常源于一颗颗“跳动的红心”。
11月13日下午,扬城网友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开展“送戏进社区”活动。在广陵区湾头镇沙联村广福花园福康苑小区,扬剧节目开演前,志愿者弯腰捡起绿化带边的烟头,将未关闭的垃圾桶盖盖上,动作流畅而自然。
在扬州大街小巷,有这样一群“守护人”——他们整理乱停的非机动车,让文明“归位”;他们规范垃圾桶摆放、清理周边垃圾,让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他们俯身拾起散落的烟头,守护城市的“面子”和“里子”;他们温和劝阻不文明交通行为,传递文明的温度;他们用相机记录下破损路面、倾斜护栏、损坏井盖,推动形成“发现—上报—处置”的城市治理闭环。
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正是扬州市文明办主导的常态化志愿服务内容。从主干道到背街小巷,从老旧小区到新建社区,志愿者们以“绣花”功夫参与城市治理,推动志愿服务从“零敲碎打”转向“系统施治”,从“临时突击”迈向“久久为功”。
一次次弯腰、一句句劝导、一张张照片,汇聚成文明创建的坚实力量,让“志愿红”成为“好地方”最动人的底色。
从“文明积分制”看乡村“活水来”
在邗江区陈沟村,志愿者王大姐在“村庄清洁日”活动结束后,郑重地在“文明积分卡”上盖下印章。“积分不仅能兑换生活用品,还是评选文明户的重要依据,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今年以来,像王大姐这样的志愿者带动村民清理房前屋后、疏浚排水沟渠,让乡村环境得到明显提升。这一变化,得益于市农业农村局在全市推广的“六有”长效管护机制,以及“积分制”管理深入落实。
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离不开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在全市1070个村(居)的1.15万名管护人员中,志愿者已成为主力。从邗江区的“积分存折”,到仪征市的“道路、河塘、村庄、绿化、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管护模式,环保志愿者队伍已配强至县、乡、村三级,推动乡村从“一时靓”向“持久美”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生态河道3502公里,覆盖率达5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0.9%,位居苏中苏北前列。
城乡一体、水岸联动,志愿服务的触角也从村庄延伸至河岸。在9月20日三湾公园志愿服务集中活动现场,河道清理、遗产巡查、文化研学三大类项目正式发布,引导市民成为运河的“守护伙伴”。同时,扬州“护好东线源头,留住江豚微笑”系列行动入选生态环境部南水北调九省(市)志愿服务联合行动清单,市江豚保护协会将生态守护从城区拓展至水源地,推动运河生态与乡村美景交相辉映。
从“多元共治”到共建共享“同心圆”
从运河两岸到交通枢纽,从社区街巷到乡村院落,多元参与的志愿服务网络在扬州持续延展,绘就一幅共建共享“同心圆”。
在旅游景区,“微笑扬州”旅游志愿服务总队自2018年起构建起“全市域、全景点、全覆盖”服务网络,在70多处景区、枢纽、公交站点及历史街区设立固定与流动服务点。30支分队、5000余名注册志愿者累计服务30万小时,共同织就10分钟“旅游志愿服务圈”。今年“双节”期间,千余名“小橙子”志愿者坚守岗位,收获游客表扬2000余条,该品牌更荣获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多项荣誉。
在基层一线,各类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协同发力。邵伯镇“邵伯舅舅”调解队由30余名乡贤组成,以乡音乡情化解矛盾纠纷,今年已接待群众300余人次,矛盾化解率达98%;生态科技新城“江淮先锋”志愿服务行动党支部联合巡特警、网格员等,在扬州东站常态化服务,今年“双节”期间为群众解决难题595件;扬州经开区“1+N+1”青年志愿服务联盟推动96支服务队与29个村(社区)“结对认亲”,通过“点单—接单”机制开展服务400余场;市平安志愿者总会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网络,发展注册志愿者11.2万人,其中党员占比近一半,累计服务时长达2240万小时。
志愿服务是深化创建的“金钥匙”,更是涵养城市精神的“营养源”。党员示范、青年担当、乡贤调解、居民自治……在扬州,志愿服务汇聚成“全民合唱”,正将“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共享”从愿景变为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