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晚,扬州经开区石油新村小区广场上笑语不断,国家一级演员的木偶《变脸》与农村大爷自创小品《高价彩礼》同台竞演,孩子们诵读“移风易俗三字经”……这是扬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移风易俗主题巡演进基层的第九场活动。从舞台上的欢声笑语,到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改变,扬州正用一场场“文明大戏”,唱响移风易俗的时代新声。
草根创作,让移风易俗“唱得响”
小品《高价彩礼》中,主人公上台自报家门——“拾八万”,这既是他的姓名,又恰好是亲家公心里嘀咕的彩礼数目。亲家当即抓住话柄:“拾八万?你这名字就是冲着我钱匣子来的吧!”一场姓名引发的“天价”误会,将无奈与幽默宣泄得淋漓尽致,引得满堂喝彩。这个让人捧腹又引人深思的节目,由施桥镇78岁老人庞凤鸣创作。
小品《高价彩礼》的主演来自扬州经开区施桥镇的“俏夕阳艺术团”,这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队伍,今年以来已经演出近30场次。这个小品时长13分钟,每场演出均获得最多最热烈的掌声。
“我们农村人最懂农村事。”庞凤鸣说,他亲眼见过不少家庭因彩礼问题闹得不欢而散,就想着用乡亲们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了让人物更鲜活、观众更接受,演员们在每场演出中都模仿各地不同的俏皮方言俚语。
全域覆盖,让文明新风“吹得广”
自6月11日在蒋王街道365广场启动首演以来,这场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文明大戏”走遍了宝应、仪征、高邮、江都等9个县(市、区)和功能区,累计演出90多个节目,吸引2.3万名观众现场观看。
在江都区浦头镇,舞台搭进中心小学操场,村干部带队动员,近千名村民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在景区嘉境邻里公园,居民们下楼就能享受文化大餐;在仪征市真州镇,提前三天的“大喇叭”广播让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从市级统筹到乡镇落地,每个环节都紧密衔接。”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巡演创新构建“市级定调、区县创特色、乡镇抓落地”的三级联动机制,确保文明新风吹到每个角落。
制度保障,让时代新风“立得住”
演出带来的不只是掌声,更是浸润城乡的文明新风。
在婚嫁领域,新风扑面而来。高邮专场结束当晚,就有三对青年现场报名参加集体婚礼。仪征市月塘镇的一对新人,在观看演出后主动取消原定的18万元彩礼,将节省下来的费用用于创业。
在宴请习俗上,简约之风渐成时尚。仪征市“文明家宴”示范户数量呈现倍增效应,不少家庭在操办红白事时主动选择“套餐制”,每桌标准控制在500元以内,“光盘行动”成为宴席新时尚。
更可喜的是,文明新风正在转化为制度成果。江都、高邮、广陵等地相继将“红白理事会”及相关细则写入村规民约,明确彩礼上限不超过6.8万元、宴席规模不超过20桌等具体标准,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