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市金坛区常胜小学门口,一座小而美的口袋公园于今年6月建成开放。这里以“气泡”为设计主题,融合八角井地域文化,通过色彩、形态与功能创新,为居民打造了活力创意休憩空间。“这个公园给接送孩子的家长提供了便利,既解决了家长接娃歇脚难题,又增加了孩子课后撒欢的游乐场所。”家长陈翔称赞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公园突出了“儿童友好”,围绕学生休闲、家长等候、群众社交等日常生活需求,设置了儿童游乐设施、活动广场、休憩座椅、遮阴廊架等公共服务设施。
八角井口袋公园是常州将口袋公园融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常州紧扣“一老一小”群体需求,将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的闲置地块优化布局,实施精巧改造,配备遮阳棚、公共座椅等人性化服务设施,既解决家长接娃时的歇脚难题,又增加适老适幼的健身、游玩、活动功能,实现由“基础保障”向“品质体验”升级,推动公共空间从“适老化”“适幼化”迈向“全龄友好化”。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围绕闲置地改建的口袋公园,以“见缝插针”的方式来美化城市微空间,点亮群众微幸福。这些“小而美”带来的效果,在老小区尤为显著。
戚墅堰工房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以赋活、焕新、康养为主题,在居民小区打造了锦绣园、镜溪园、为溪园等8个口袋公园,通过增加廊架、座椅、照明等设施,保留场地历史记忆,丰富文化氛围,为小区居民提供了休闲、社交的新场所,使老社区活力得以复苏。
戚墅堰工房区口袋公园
白云片区则借助改造,新建了一条活力之环,两条景观河道串联起7个不同主题的口袋公园,形成文化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系统。其中,白云新城常大1978公园内设置了半围合的儿童空间、开放草坪活动空间和林下休闲平台,并借助原常州大学的历史景观墙,侧面刻画印有化工记忆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把常州大学的发展历史通过文字形式呈现出来,还留住了学校的历史记忆。自去年6月开园以来,音乐表演、营地生活市集、宠物运动会等活动一个接一个地举行,公园为城市生活提供了新范本。
“小口袋”兜起“大幸福”。位于常州火车站北广场区域、紧邻北环小学的景仁公园,配套建设的共享操场实行分时分区管理,既兼顾北环小学的运动教学,又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公园南侧还专门设置了非机动车停车场和家长等候区,为学生家长和居民打造了温馨接送空间;北侧的景仁书屋与社区园艺中心(课堂)、户外劳动者关爱驿站融为一体,把服务共享效能叠加放大,有效弥补了该区域绿色空间短板,在方寸之间让居民享受家门口的诗与远方,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景仁公园
“口袋”虽小,却极大地便利了市民休闲生活。近年来,常州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低效绿地等,“见缝插绿”打造了160个口袋公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为百姓创造出一方小天地,形成便民舒适的“15分钟生活圈”,为公共空间重赋活力,点亮群众微幸福。这既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对城市善治时代课题的积极回应。作者:唐秋冰 张飞 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