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文化文艺 > 紫金文化艺术节 > 正文
紫艺青年观剧团本期关注 | 青春版《南柯梦》(一)
2025-11-10  来源:江苏宣传网

  编者按:10月21日、22日,紫金文化艺术节展演剧目青春版昆曲《南柯梦》在紫金大剧院上演,昆虫记特邀高校教师、青年学子、资深观众从不同视角对这场演出展开评论。看青年才俊激扬文字,感受艺术作品点滴微光。

  初见“痴”的翩翩

  ——琼英郡主、灵芝夫人、上真仙姑与淳于棼之间

  青春版《南柯梦》上本中,琼英郡主、灵芝夫人、上真仙姑与淳于棼的初遇表演过程,堪称传统昆曲程式美与现代剧场表现力的精妙融合。笔者所见这场看似偶然的邂逅,既是淳于棼梦境沉沦的起点,更是三位女性角色情感特质的集中绽放。舞台上的婉转流动,将“痴”这一核心情绪转化为可感的舞台语言,让古典意境与人性思考在初见的瞬间完成了值得意会的碰撞。

  三位女性角色的在场设计极具层次感,完美诠释了昆曲“以形传神”的艺术韵味。琼英郡主的宫衣绣取吴门画派花鸟纹样,步履轻缓间尽显贵族矜持,水袖轻扬时却暗藏少女情愫;灵芝夫人的帔服色调温润,身段沉稳中带着几分熟韵,举手投足间流露着洞察世事的通透;上真仙姑的道袍素雅简洁,台步虚实相生,眼神清澈却藏着对红尘的隐秘好奇。三人手持的道具各有深意,琼英的丝帕、灵芝的团扇、上真的拂尘,在程式化动作中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底色,配合专属主题音乐的渐次融入,让人物形象未语先立。

  表演者对“痴”的演绎避开了脸谱化表达,通过精微的细节处理构建起情感张力。当淳于棼醉态踉跄地闯入视线,琼英的眼神从惊愕转为羞涩,朱唇轻启却欲言又止,丝帕在指尖反复缠绕的小动作,将少女怀春的痴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灵芝夫人则以扇掩面,嘴角噙着意味深长的浅笑,目光在淳于棼身上流连不去,那份历经世事后的主动沉沦,藏在从容的仪态之下;上真仙姑虽刻意维持道者的疏离,却在目光交汇的刹那微微颔首,拂尘轻颤的细节,泄露了道心与凡情的挣扎。三位演员的唱腔处理各具特色,或清亮婉转,或醇厚绵长,或空灵幽远,将内心的“痴念”化作水磨调的婉转余韵。

  淳于棼的回应则构成了这场初见的另一重张力。演员以醉态的踉跄与清醒的惊艳形成对比,从最初的茫然四顾到目光定格后的失神,将一个失意武官偶遇佳人的恍惚与心动精准呈现。当琼英递出丝帕的瞬间,他迟疑片刻后的郑重接过,手指与丝帕触碰时的微颤,配合唱腔中恰到好处的拖腔,将那份猝不及防的心动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语言。嫣然双向的“痴”,在空灵写意的舞台空间中相互呼应,仿佛暗示着这段情缘的梦幻本质。

  这场初见“痴”的妙处,在于它既是对传统昆曲表演范式的传承,又是对人物情感的现代性解读。表演流程没有刻意强化情节冲突,而是通过眼神的交汇、身段的呼应、唱腔的交融,将“痴”这一抽象情绪转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这不仅为后续三人与淳于棼的情感纠葛埋下伏笔,更以“凡人视角”诠释了欲望与真情的辩证关系,呼应了全剧对人生如梦的哲学思考。在青春版的演绎中,这场初见少了几分传统版本的宿命感,多了几分青春的炽热与纯粹,让古老的昆曲在当代语境下,依旧能精准捕捉人性深处的共通“翩翩”通感。

  南京体育学院舞蹈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杨祎程

  南柯梦里见真传,改编路上待深耕

  21日晚,紫金文化艺术节上,昆五代集体亮相演绎青春版《南柯梦》。这场青春洋溢的演出,既让昆曲爱好者欣慰于百年雅韵的薪火绵延,更促使我们深思经典改编的永恒命题——它既是传承的胜利,为古老剧种注入青春动能,亦是创新之路上的路标,昭示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待解课题。

  本次演出最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昆五代集体展现的扎实传承功底,更凸显了昆曲艺术“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与行当齐全的传承优势。从幕后前辈的悉心指导到台前青年的默契配合,“传帮带”的薪火传递清晰可见——老生的苍劲、闺门旦的温婉、武生的利落。不同行当的青年演员各司其职,齐全的行当配置让全剧人物群像鲜活立体,尽显昆曲行当体系的完备传承。唱念做打上,青年演员的水磨腔婉转悠扬且字正腔圆,咬字归韵精准考究,身段程式规范利落、功架稳健,科班数年的严苛训练成果尽显无遗,让老戏迷倍感亲切与安心。更难得的是对古典神韵的精准把握,饰演淳于棼的演员将从痴情追梦到幡然醒悟的心境转变层次分明,瑶芳公主的仙姿与贞洁也演绎得淋漓尽致,那份独属于昆曲的书卷气与写意美被妥帖延续。这份整齐的阵容、齐全的行当与过硬的水准,印证了昆曲艺术血脉不息,更圆满完成了“传承”的历史使命。

  相较于演员的亮眼表现,改编呈现的得与失更值得审视。省昆版《南柯梦》自2012年首演以来,已经过多版修改。从最初的拖沓,到现在的精简,已有非常大的提升。但在剧本结构上,因对原著复线情节的大幅删减,虽实现了主线聚焦,但在人物情感和故事逻辑上却稍显跳跃,而且弱化了“梦境虚幻”与“梦醒彻悟”的哲学张力。主题诠释上,仍停留在古代功名沉浮的故事复述,未能深入挖掘其对当代人功利焦虑、价值迷茫的映照意义,错失了与现代观众建立情感共鸣的关键契机。

  昆五代的出色表现筑牢了传承根基,而更精湛的改编方能让经典枝繁叶茂。青年演员需在功底之上提升剧本解读能力与二度创作张力,创作团队更要秉持“师古不泥古、创新不失本”理念,深挖经典当代内核,让现代舞台语汇服务于古典意境。唯有精准平衡“守正”与“创新”,这场“南柯一梦”才能既传承有序,更意境全新,让昆曲在当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南京体育学院武术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吴平平

  观昆剧《南柯梦》有感

  作为戏剧菜鸟的我有幸得观青春版《南柯梦》,收获颇丰。南柯一梦这个词早有耳闻,但其内容却是百度一下才知道,本以为戏曲只有老年人喜欢,进场坐下后发现身旁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在悠扬的民乐声中(真想大声说民乐太好听啦),大幕徐徐拉开,演员身着粉嫩的服装和精美的头饰更是惊艳,有幸观看此剧,真美好呀!

  本剧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但有些剧情非常大胆有趣,其中琼英郡主、灵芝夫人、上真仙姑与淳于棼相遇那段,看到了青春男女互相爱慕的情愫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那身段和眼神、还有那夹杂几句土里土气的苏州土话,让欢笑声充满全场。随着剧情的发展公主瑶芳去世,驸马淳于棼经历情感空窗,后又与上述三位女子情爱缠绵,舞台上的肢体表演交缠推让风趣生动,有的台词虽俗却不低级,很生活化,台下笑声一片。不由感叹,原来戏曲竟是如此生动有趣。

  本剧的结局非常美好,淳于棼因感恩蚁国的恩情清斋燃指,让因大雨而国毁家亡的五万蚁民同时升天。能深切感受到被爱之后感恩回馈之情,让观者也觉温暖。最后在契玄禅师的点悟下,淳于棼顿悟,立地成佛。舞台上的灯光柔柔地聚在他身上,看上去就是一尊佛立在那里,时光仿佛也穿越到400年前,伟大的戏曲大师汤显祖就在面前。

  南京体育学院图书馆 六六

  南柯一梦后的当代觉醒

  青春容颜下的古典哲思

  “梦了为觉,情了为佛”——汤显祖在《南柯梦》中留下的这道哲学命题,映照出中国艺术精神中虚实相生的永恒辩证。江苏省昆剧院青春版《南柯梦》的创排,远非简单的经典复刻,当“昆五代”的青春面容与六百年水磨腔韵相遇,激荡出一场对中华传统美学中“梦幻观”的深度叩访。

  从文本着手,此次省昆剧院的改编,在保持原著四十四折精髓的基础上,以“情”为经,以“空”为纬,织就一幅情禅互渗的哲学图谱。特别是在“情尽”一折中,淳于棼“怎便把颤巍巍故宫禾黍,践踏得这般田地”的悲鸣,已超越个人命运的慨叹,升华为对文明兴衰的终极关怀。暗合汤显祖在《南柯梦题词》中慨叹:“世人妄以眷属富贵影像执为吾想,不知虚空中一大穴也。”

  在表演方面,淳于棼饰演者宋博凡通过细腻的身段变化,将角色从意气风发到幻灭悟道的心路历程刻画得入木三分。瑶芳公主饰演者贺欣悦的表演则突破了传统旦角的柔美范式,在保持昆曲典雅气质的同时,赋予角色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尤为难得的是,灵芝夫人饰演者刘阳并未小嗓的声腔处理,非但不是对传统的背离,尤其在三人唱段上反而体现了对“声依永,律和声”这一古老艺术规律的创造性回归。此外,剧中苏州方言的运用,堪称对中国戏曲“声情”理论的深度实践。《乐记》有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丑角的苏白念白,以其独特的音韵节奏,在雅正的官话系统中开辟出别样的审美维度。这种“雅俗互通”的语言策略,既是对李渔《闲情偶寄》“语求肖似”理论的继承,又在当代语境中重构了戏曲语言的生态平衡。青年演员在尖团字的把握上虽仍有待加强,但然其“声与心通”的艺术追求,已得传统念白艺术的神髓。

  从舞台设计来看,悬吊装置的运用既象征槐安国的微观世界,又暗合梦境的虚幻特质,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则始终遵循“以虚写实”的美学原则,在关键场次通过简约的视觉元素强化戏剧意境。这种处理方式,与汤显祖“以梦写真”的创作手法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在“似与不似之间”达成意境的最高表达。

  青春版《南柯梦》的创排,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传承实践。它通过年轻演员的身体记忆,将汤显祖“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艺术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承的美学经验。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如《礼记·乐记》所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文化教化过程。它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在每个时代都能找到与之对话的独特方式。

  真正的传统不是尘封的非遗,而是流动的智慧;真正的创新不是无根的浮萍,而是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当大幕落下,汤显祖笔下的南柯一梦,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美学修行,梦醒时分,我们终将懂得,古典不是逝去的回响,而是永恒的当下;青春不是浅薄的欢愉,而是深刻的觉醒;在每一个时代的演绎中,经典都在完成它又一次的新生。

  南京警察学院办公室主任科员、助理研究员 司马峥华

编辑:杨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