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启的紫金文化艺术节首次实现江苏13个设区市全覆盖,不仅标志着江苏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迈出坚实步伐,更折射出近年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显著成效。一座座剧院,或拔地而起于县域新城,或焕然新生于城市街巷,正以多元姿态融入城乡肌理,成为承载精品文艺、滋养群众精神、彰显地域气质的重要载体。

走进徐州新沂文博广场东区,一座高39米、占地16.5亩的现代化建筑格外醒目——新沂大剧院于2025年2月正式启用,填补了当地长期缺乏高标准专业剧场的空白。10月13日晚,紫金文化艺术节剧目淮海戏《娘亲》在此上演,1021个座位座无虚席。退休教师王老先生和几位老戏迷早早相约而来:“以前看场好戏得辗转徐州、南京,现在家门口就有专业大剧院,音响、灯光、视线,样样不输大城市。”这座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剧院,地下一层、地上四层,不仅能承接大型戏曲、话剧、音乐会,还可满足会议、接待、场地出租等多元需求。自启用以来,其“大舞台、大空间、多功能、设备新”的特点赢得多家院团肯定,更成为小镇青年热衷的“网红打卡地”——“随手一拍,都是高级感”的社交分享,映照出年轻一代对高品质文化空间的由衷认同。

“我们首次承接紫金文化艺术节的演出任务,压力确实不小。”新沂大剧院运营总监夏子超坦言,“印象最深的是两场演出的装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每个院团都有50多名幕后人员。”从卸车、布景、灯光到定点、走台、连排,直至带妆合成,他亲眼见证了“戏大于天”的专业精神。这场省级艺术盛会不仅检验了剧院的硬件与接待能力,更让新沂观众第一次在家门口触摸到高水准舞台艺术的温度。
今年5月,坐落在扬州市最北端的宝应县,同样因一座新建的剧院增添了不少“国际范”与“专业范”。10月15日,南通市杂技团携紫金文化艺术节剧目《寻梦出海记——大海·小海》在此上演,90分钟的演出以人与海洋的哲思营造出梦幻意境,掌声久久不息。“看完久久不能平息,很震撼!”一位年轻观众在社交平台写道。从“无戏可看”到“家门口看好戏”,县级剧院的崛起,正悄然重塑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图景。


硬件的“新”不仅体现在新建,也体现在老剧院的“焕新”。10月21日至22日,昆剧《南柯梦》在南京小火瓦巷的江苏紫金大剧院上演。南京小火瓦巷的江苏紫金大剧院,前身是2000年为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而建的紫金大戏院,曾承载几代人的观剧记忆。2023年,经过一年多全面升级改造,它以全新面貌回归:观众席增至927座,灯光音响全面数字化,电动吊杆达53根,后台可容纳近200名演职人员。更重要的是,其功能定位从单一演出场所跃升为江苏省舞台艺术创作的“高台”与“窗口”。

空间建好只是第一步,如何“用得活”才是关键。在这方面,江苏各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运营路径。地处淮安南部的金湖县,三湖环绕,素有“中国荷文化之乡”美誉。其文化艺术中心以荷花与剪纸为设计灵感,7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集大剧院、文化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于一体,已成为当地文化地标。自2021年试运营以来,已连续五年担任紫金文化艺术节分会场,今年又将黄梅戏《真假新郎》、话剧《甘露寺》带到县域。
“艺术节‘下沉’,带来的不仅是演出,更是审美启蒙。”金湖文化艺术中心总经理张雯说,“很多农村观众以前从未走进大剧院,对观演礼仪一无所知。如今,他们不仅主动购票,还开始讨论剧情、演员和舞美。”为培养文明观演习惯,中心在演出前增设“抢红包”互动——提前到场者扫码进群,手气最佳者可获下一场门票。这一巧思,既减少了迟到现象,也积累了忠实观众。“推动县域群众艺术鉴赏能力与文化品位的提升,进而实现城乡文化均衡发展,这一使命至关重要。”张雯说。


金湖文化艺术中心
本届艺术节上演扬剧《蔡文姬》的句容大剧院则采用了“省级院团+县级场馆”的托管模式。这座总投资近5亿元、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自2023年起由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直接运营,将创作、排练、首演资源系统性下沉。2022年重大题材锡剧《装台》首演即落地句容,为宁句两地戏迷带来文化盛宴。“我们要把句容大剧院建成‘宁句同城的大剧院’。”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东亮说。随着宁句城际S6线开通,句容到南京最快仅16分钟,不少南京市民周末乘地铁来看戏,“环境好、演出质量高,还能顺便逛茅山,一举多得”。

句容大剧院
这些遍布城乡的剧院,早已超越“演出场所”的单一功能,成为社区凝聚、美育普及、城市形象塑造的综合平台。在新沂,它是青年打卡的时尚地标;在句容,它是区域融合的文化会客厅;在南京,它融合咖啡、艺术展,打造“剧场+”生活场景;在金湖,它与荷文化深度绑定,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入口。更重要的是,它们让“看好戏要远行”成为历史。如今,当地居民茶余饭后谈论的,不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下一场演出何时开票”——这种日常话语的转变,正是文化“润物无声”的生动体现。
“新沂大剧院作为徐州东部及周边地区唯一一家集‘新工程’与‘多功能’于一体的剧院,致力于打破‘有场缺内容’的困境。”夏子超表示,下一步将筹备自有文化节,采购2至3台优秀剧目汇演,并在外部广场打造文化街区、戏曲打卡点、手工DIY体验区,让群众“看戏之余还能玩起来、留下来”,真正实现全民参与、文化共享。
衡量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不仅看经济指标,更要看文化活跃度。公共文化场馆是城市文明的集散地,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重要窗口。2024年,全国剧院类演出达29.64万场,观众超5400万人次,折射出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此背景下,江苏通过新建、改造、托管、联动等多种方式,构建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紫金文化艺术节“全域覆盖”提供坚实支撑。
当然,如何实现“周周有戏、月月精彩”,如何平衡社会效益与可持续运营,仍是长期课题。但至少今天,从新沂到句容,从金湖到南京,人们已能在家门口听见戏曲的婉转、杂技的惊险与舞剧的澎湃。这朵由紫金艺术节点亮的“茉莉花”,正以剧院为枝干,在江苏大地上开得愈发绚烂——它不仅装点城乡风景,更浸润百姓心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