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2日,紫金文化艺术节会演剧目之一,南京市越剧团新编越剧《英雄少年》在常州大剧院上演。昆虫记特邀青年学子从不同视角对这场演出展开评论。看青年才俊激扬文字,感受艺术作品点滴微光。
  
南京市越剧团的《英雄少年》聚焦金沙滩之战前三天的故事,以越剧特有的婉转与刚劲,道尽杨家将的传奇。全剧没有堆砌宏大的场面,却在细腻的情感里,写透了英雄的凡人底色与大义抉择。
而让这份底色与抉择立起来的,首先是新生代演员的惊艳演绎。褪去越剧传统柔美标签,她们以清亮唱腔诉说少年心事,更用利落身段塑英雄模样:持枪时手臂微绷的力道、抉择时凝在眉间的坚定,甚至转身时衣袂带起的风,都让“少年将军”的形象跃然台上。冷光落在少年们的肩头上,细碎的反光与演员紧绷的肩线相融,仿佛能看见少年们肩上沉甸甸的家国责任。
如果说演员赋予了英雄模样,那么剧中对“取舍”的细腻刻画,则让英雄真正有了血肉。杨家八子各有牵挂,或藏着爱恋,或盼着新生,或扛着小家责任,可当国家需要时,无人犹豫。杨六郎与柴郡主登塔诀别时,唱腔里满是不舍却藏着“不能退”的坚定;七郎为争出征急红了眼,兄弟们争去赴战的模样比豪言壮语更戳人心。这些场景没有刀光剑影,却将父子情、兄弟义、家国心揉成滚烫感动,让“英雄”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少年。
在男儿们的家国抉择之外,剧中的女性角色则为这份壮烈添上了最柔软的注脚。她们像是一束暖光,把杨家的“义”衬得格外柔软。佘太君是杨家的“定海神针”,既阻止劫法场避灭门祸,又藏“八子去六子回”的忧心,最终更是亲击鼓送三军;董月娥怀八月身孕,拉开争出征的三郎与七郎,只以“我与孩儿等你归”作后盾;柴郡主识破六郎“退婚”苦心,更一身喜服赴征场,直言“你敢捐躯以报主,我敢白头以候夫”,既愿等他凯旋铺花彩,也肯为他身死守坟庐。这些女性未披甲上阵,却用理解与担当为杨家的“忠”撑起暖底色。
人物与情感的落地离不开舞台设计的巧思加持。它以“虚实相生”打破舞台边界,让杨家将的故事在有限空间里延伸出多维时空,印象深刻的是浮雕烽火屏风与烟雾李陵碑的设计。浮雕式烽火长城屏风在开合间巧妙转换场景—杨府、九层塔台、酒楼—光影交织下呈现的不仅是空间的分隔,更是时空的桥梁,将观众瞬间拉入北宋的烽烟岁月。屏风的古朴质感也与演员的英武身姿相得益彰,强化了历史的厚重感与英雄的壮烈情怀;杨公梦境里烟雾中的“李陵碑”似虚似实,碑纹模糊是虚幻,但人物悲痛的情感是真实的,二者交织出生死临界的空间,让杨家将的宿命感直击人心。这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舞美设计,让经典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曲终时的余韵里,那份感受愈发明确:这出戏从来不仅是在演杨家将,更是在诉说传承。千年前,杨家少年以生命护家国,“七郎八虎并辔出征”的背影刻进了历史;如今,一群年轻的演员以热爱传戏曲,用清亮的唱腔、利落的身段,让越剧这门传统艺术有了青春模样。曲终时“少年跃马请长缨”的合唱再次响起,也与开篇形成闭环,余音里藏着的是从未褪色的英雄精神——它不只是舍生取义的壮烈,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始终在一代代少年心中,炽热相传。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研究生 安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