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0日,紫金文化艺术节会演剧目之一,交响组曲《飞天》在江苏大剧院上演,昆虫记特邀高校教师、青年学子从不同视角对这场演出展开评论。看青年才俊激扬文字,感受艺术作品点滴微光。
  
民族精神的当代表达
2025年10月20日,无锡交响乐团在江苏大剧院上演李劭晟所作的交响组曲《飞天》,现场反响热烈。这部作品是中国第一部以航天为主题的大型交响乐组曲,以中国航天事业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中国人从数千年前的飞天梦想历经艰辛探索并实现航天梦的伟大历程。全曲由五个乐章组成,以交响的形式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求索的精神轨迹。
本场演出以李劭晟的《无锡组曲》开始,弦乐织体温润流动,旋律线条轻柔而富有江南气韵,迅速将听众带入含蓄隽永的审美氛围。交响组曲的首乐章《梦天》以优美的弦乐织体开篇,打击乐点缀并勾勒出航天梦想的萌芽,乐队以渐强的力度与层层推进的和声构筑出梦的轮廓,使听者感受到从幻想到启程的内在张力。第二乐章是为唢呐和管弦乐队而作的《问天》,作品转入雄壮的铜管与打击乐音响,与唢呐的声音特性完美配合,乐曲节奏鲜明,富有动力性;唢呐高亢嘹亮、极具穿透力的音色特点渲染出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抗争的不屈意志,也象征中国航天人以科学精神探索未知的奋斗历程。
第三乐章《飞天》是全曲的核心。作曲家以高亢的主题动机与明亮的音色表现速度与力量,弦乐快速的分解和弦与铜管的呼应形成强烈的空间纵深感,描绘出人类超越重力、接近星辰的壮丽瞬间。第四乐章《巡天》在节奏与色彩上富于变化,展现人类在宇宙中与自然的交流和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思。末乐章《天行健》以男高音薛皓垠的加入将作品的情绪推向高潮,浑厚有力的男高音与乐队共振,气势恢宏,表现出中华民族不息奋斗的顽强精神,完成了作品从个人梦想到民族理想的升华。
整体而言,《飞天》在音乐语言上兼具史诗性与现代感,其以民族文化为根基,通过交响形式表达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与精神追求,体现出中国原创交响音乐在主题构建与艺术表达上的重要创新,彰显出了新时代中国交响乐的文化自信。
东南大学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臧欣瑶
  
心系江南,声贯寰宇
在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成立仅两年的无锡交响乐团以一场情感充沛、内涵深刻的音乐会,展现了其艺术成熟度。
音乐会上半场紧扣地域特色与文化使命,演绎了该乐团音乐指导、中国交响乐团青年作曲家李劭晟创作的《无锡序曲》与交响组曲《飞天》。前者以典雅的音色音响,将江南水韵的柔美与科技时代的脉搏相互交织,弦乐如运河涟漪轻泛,铜管若数据洪流奔涌,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音画无锡”。而后者则以其五个乐章的宏大叙事,展现了中国航天精神从远古到当代、从个体到集体、从梦想到辉煌的壮阔历程。其中,第二乐章“问天”为唢呐与管弦乐队而作,唢呐以其高亢坚韧的音色与乐队展开激烈对话,将整部作品推向首个高潮,成功点燃了现场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下半场对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的演绎,是对乐团艺术深度的考验。在林大叶的指挥下,乐团在声部层次的动态对比方面表现出高水平的控制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乐章,弦乐奏出的广板旋律如同一首沉痛的挽歌,情感真挚而克制,深深触动了在场听众。
通过聆听这场音乐会,让大家看到无锡交响乐团已然迅速成长为一支兼具专业水准与艺术远见的优秀乐团。他们以《飞天》这样的原创力作打造其鲜明的文化身份,同时凭借对“肖五”的深刻诠释彰显艺术造诣。这场精彩的演出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无锡交响乐团的未来值得期待,他们的音乐旅程将更加精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孙晓烨
  
旋律勾勒出中国航天的奋斗长卷
无锡交响乐团演绎的《飞天》一开场,便以饱满的旋律勾勒出中国航天的奋斗长卷,将观众瞬间带入那段攻坚克难的逐梦岁月。
开头的弦乐轻柔铺陈,随即转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细腻表达,长笛与双簧管的交织,恰似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反复测算的专注身影,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精益求精的执着。唢呐的高亢骤然划破音浪,与铜管声部碰撞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激昂交响,精准复刻了火箭发射前的紧张氛围与蓄势待发的力量。
高潮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震撼扑面而来,密集的打击乐如同火箭点火升空的轰鸣,男高音的歌声穿透音浪,将航天人实现梦想的骄傲与坚守诠释得淋漓尽致。曲终之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的旋律留下悠长余韵,仿佛航天人凝望星辰的坚定目光,久久萦绕在耳畔。
这场演出以管弦乐为桥,让古典诗句的韵味与航天精神的内核完美相融。当乐声落幕,那份跨越时空的奋斗力量已然扎根心底,激励着每一个人在追梦路上步履不停,续写属于中国的星辰传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 葛雨豪
  
一场跨越星辰大海的听觉远征
紫金文化节的聚光灯下,无锡交响乐团的《飞天》一奏响,便将我们带入中国航天的壮阔征程。指挥家的指挥棒起落间,旋律如挣脱地心引力的火箭,开启了一场跨越星辰大海的听觉远征。
乐曲开篇,长笛与双簧管的旋律轻盈如卫星环绕,随后唢呐的高亢骤然响起,穿透力十足,恰似火箭发射时的轰鸣,与铜管声部交织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精准复刻了航天人攻坚克难的壮阔场景。打击乐的密集节奏,如同发射倒计时的节拍,让现场气氛愈发紧张热烈。
乐团以精湛技艺,用音符勾勒出从“两弹一星”到空间站建成的奋斗轨迹。当高潮来临,男高音的歌声穿透交响浪潮,清澈而雄浑,既是对航天英雄的礼赞,也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精神。
这场演出以管弦乐为笔,书写出中国航天的辉煌史诗。曲终人散,余音仍在耳畔回荡,让人深切感受到,一代代航天人的坚守与拼搏,早已化作不朽的精神丰碑。这便是艺术的力量,让航天精神在乐声中代代相传,激励着我们向着更遥远的星辰迈进。
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夏宇阳
  
黄土地上升腾的原始呐喊
苍穹之下回响的千年叩问
10月20日,无锡交响乐团在南京江苏大剧院呈现的交响组曲《飞天》音乐会圆满落下帷幕。整场演出中,最令人心魂震颤的莫过于作曲家李劭晟创作的《飞天》组曲第二乐章《问天》,这部为唢呐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乐章,以其磅礴的气势与深邃的文化内涵,构筑了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图景。
《飞天》组曲以中国航天事业的壮阔征程为叙事脉络,以民族精神的传承演进为灵魂内核。其中《问天》乐章,更是将千百年来华夏先民仰望苍穹、抗争自然、探索宇宙的集体记忆熔铸其中。乐章伊始,一声惊锣如破晓惊雷,伴以大鼓的深沉回响,瞬间将听众带入洪荒初开的原始场景。沙盘模拟的风雨声渐次铺展,唢呐的旋律如远古乐舞般蓬勃而出,管钟的鸣响则象征着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带领听众从巫祀乐舞的神秘氛围步入礼乐文明的庄严殿堂。
乐曲中段,管乐声部以雄浑的号角之音层层递进,高亢的唢呐如黄土地上的声声呐喊,与低音管弦的下行旋律所表现的自然伟力形成强烈对峙。这种乐器配置的精妙之处在于,唢呐以其独特的音色表现力,完美诠释了农耕文明中劳动人民最本真的生命呼喊。相较于二胡的悲戚、琵琶的雅致,唯有唢呐那穿云裂石般的音质,方能承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先民们最炽热的情感。而唢呐旋律中巧妙融入的陕北民歌元素,更使作品的文化身份得以明确,民族特质愈加鲜明。
乐章后半段,音乐张力攀升至顶点。整个乐队的音响潜力被充分释放,演奏家张倩渊更换更高音调唢呐的细节处理,象征着两种力量的对峙进入白热化。在自然伟力的重重压迫下,人类非但未曾退却,反而以更加激昂的姿态发出生命的强音,展现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气概。乐曲尾声处,在不断加强的鼓点、低音管乐与打击乐的密集交织中,紧张感持续累积,既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永恒敬畏,更彰显出对飞天梦想的执着追求。代表人类精神的唢呐声始终高亢,最终在一声大镲的震响中戛然而止,与开篇的锣声形成完美呼应。
今人视昔,亦犹后人视今。然而,《问天》所承载的航天精神与民族气韵,必将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脉搏,在历史长河中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