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上午,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 “艺动青春” 江苏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示迎来收官之作 —— 昆剧折子戏专场。
江苏省昆剧院的青年演员们以 “水磨调” 的雅致、“程式功” 的精湛,演绎三部经典剧目,为这场为期三天的青春戏曲盛宴画上圆满且韵味悠长的句号。

作为中国戏曲 “百戏之师”,昆剧的细腻与厚重在舞台上尽显。江苏省昆剧院的青年演员们以武戏燃场、文戏润心,用青春语态让传统昆剧焕发生机,每一出剧目都引得台下叫好连连。
开场的《鸳鸯笺・扈家庄》率先点燃现场气氛。伴着急促的锣鼓点,韩沁言饰演的扈三娘身着艳丽靠旗、手持长枪登场,翻身、踢枪、亮相一系列动作干脆利落,每一个招式都精准有力,将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诠释得入木三分。
吕廷安则以诙谐灵动的身段演绎王英,二人对阵时的 “武戏交锋” 节奏紧凑,从试探到缠斗,肢体配合默契十足,许久、王欣怡及一众演员的辅助表演更让剧情饱满,台下观众忍不住跟着剧情节奏鼓掌叫好,直呼 “看得过瘾”。
紧接着上演的《三岔口》,以 “无灯夜战” 的经典桥段考验演员功底。王志伟(饰任堂惠)与洪奇文(饰刘利华)在明亮舞台上 “模拟” 黑夜误会厮杀 —— 摸黑寻敌时的谨慎、拳脚相向时的紧张、兵器交锋时的激烈,仅凭肢体动作便将剧情张力拉满。
尤其是二人 “近身缠斗” 段落,眼神的试探、步伐的闪躲、刀械的格挡配合得天衣无缝,蔡以胜饰演的焦赞适时登场化解误会,让观众清晰看懂故事脉络,充分感受昆剧武戏 “以形传神” 的独特魅力。
收官剧目《牡丹亭・游园》则回归昆剧的柔情雅致。汤佳妮饰演的杜丽娘身着华美戏服,一开口便是婉转细腻的 “水磨调”:“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唱腔轻柔绵长,眼神中满是赏花生情的怅惘。
魏嘉饰演的春香活泼灵动,二人在 “游园” 过程中,以轻柔水袖、雅致身段勾勒少女心事,时而驻足观花,时而低吟浅叹,仿佛将观众带入《牡丹亭》的浪漫春日,不少观众静静聆听,沉浸在昆剧的细腻韵味里,演出结束后仍久久回味。
为让观众从 “看懂” 到 “爱上” 昆剧,专场延续 “导赏 + 体验” 模式,主持人王悦化身 “昆剧推广人”,串联起昆笛展示与 “把子功” 互动,让传统艺术变得可听、可学、可玩。
昆剧的水磨调之所以动人,离不开乐器的精妙伴奏,其中昆笛更是’灵魂搭档’,江苏省昆剧院的乐师手持昆笛登台,经典曲牌缓缓流淌 —— 笛声清亮悠扬。不少观众闭上双眼静静聆听,仿佛在笛声中 “逛” 了一回杜丽娘的后花园。
随后的 “把子功” 互动环节更掀起全场高潮。“把子功”是戏曲武戏的基础,王悦邀请观众登台,学《三岔口》里的兵器招式。江苏省昆剧院的青年演员们手把手教学,耐心拆解每一个动作要领。来自仙林大学城的张同学感叹:“《三岔口》里的打斗不是随便比划,每一个动作都有大讲究,看了教学才知道武戏演员有多不容易!”

演出期间,古镇青石板路上依旧人流如织,不少游客特意为收官场而来:有的看完演出后漫步古镇,探访文化市集挑选手工艺品;有的在古建旁打卡拍照,将 “昆剧 + 古镇” 的独特景致定格;还有家长带着孩子,一边走一边了解《牡丹亭》的故事,让文化传承在行走中自然发生。
来自浙江的游客陈先生说:“特意留到最后一天看昆剧,没想到不仅欣赏到‘百戏之师’的魅力,还能听昆笛、学‘把子功’,古镇的氛围加上传统戏韵,这趟南京之行太值了!”
本地市民李女士则陪着父母前来:“爸妈是老戏迷,我陪他们看了三天展演,从京剧的豪迈到越剧的柔情,再到昆剧的雅致,没想到年轻人把我们传统艺术传承得这么好!”
这场昆剧专场的圆满落幕,不仅是 “艺动青春” 系列活动的收尾,更展现了江苏青年戏曲演员传承经典的担当 —— 用青春化表达激活传统戏曲的时代生命力。
三天来,从京剧的铿锵、越剧的婉转,到昆剧的雅致,青年演员们在栖霞古镇唱响家国情怀,也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戏曲。
2025 紫金文化艺术节 “艺动青春” 江苏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示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苏文艺广播承办。
这场跨越三天、覆盖三大剧种的青春戏曲盛宴,既是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也是文旅赋能的有力探索,为推动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