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文化文艺 > 紫金文化艺术节 > 正文
紫艺记者走基层|白天卖腐乳,晚上当“民星”:公共文化服务催生基层“顶流”
2025-10-20  来源:交汇点新闻

  在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举办之际,记者随采访调研团深入江苏句容基层发现:当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真正下沉到田间地头,当老百姓从台下观众变为台上主角,他们自身便成了最具生命力的“流量密码”。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关键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于让文化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结果。

  文化馆里的“不老青春”

  改变,始于一个个普通人走进教室、站上舞台的瞬间。

  在句容市文化馆,三层楼11间功能各异的教室在工作日依然人头攒动。书法、器乐、中国舞、走秀……门内传来的,是此起彼伏的练习声。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中国舞,我们从开一个班到五个班,依然瞬间报满。”句容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郭飞介绍。在这里,“毕业”似乎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词——许多老学员学了四五年,依然不愿离开。

  65岁的曾珊凤从2018年开始学习中国舞。“一节一节往上升,跳得越来越好。”她说,长期跳舞带来的不仅是舞姿的改善,更是形体与精神状态的全面更新,“整个人都显得年轻了”。

  变化同样发生在58岁的王惠芬身上。家住下蜀镇的她,每周两次赶往市文化馆,单程就要40分钟。三年坚持,她的体型从微驼变得挺拔,气质也悄然改变。“过去上台很紧张,现在已经是平常事了。”她说,舞蹈让她忘记了烦恼,还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姐妹。她随手发到网上的舞蹈视频,竟吸引了上万粉丝,成了意外之喜。

  更有意思的是,68岁的居静全在文化馆找到了音乐这个新伙伴。退休前经营照相馆的他,如今迷上了电吹管。“刚开始连五线谱都认不全,老师就手把手教我找音准。”半年下来,他已能吹奏《歌唱祖国》等曲目。“感觉老年生活有这么爱好陪伴,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如今,作为班长的他,还常常在课后带着同学们一起幸福地加练。

  “很多阿姨一辈子没化过妆、没上过舞台。我就鼓励她们,每年定个小目标,必须上台亮个相。”郭飞说,“吹拉弹唱,都得勇敢试一试。演得好不好另说,关键是要敢站上去。”她欣喜地看到,许多学员首次登台后,内心的自豪感难以言喻,“那种被看见、被认可的喜悦,彻底改变了她们。”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汇聚成基层文化生态的变迁。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傅浩兰观察到一个现象:“现在两种表演最受欢迎,一种是真正的明星大腕,看得过瘾;另一种就是身边人演身边事。”

  后者,正成为一种更持久、更具生命力的文化形态。

  这份由个体焕发的光彩,最终汇聚成照亮全域的“百姓大舞台”。如今,这项已办九届的赛事,如同“苏超”般以镇街为单位竞技,来自各镇的文艺爱好者都精心筹备,不愿为家乡丢脸,生动展现了文化自信在基层的蓬勃生机。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这样的变化,不只发生在城市。

  在后白镇二圣村,60岁的彭丽梅刚收完摊子,就换上干净衣服准备登台。“白天卖豆腐乳,晚上唱歌,一样不耽误。”她说。

  村民们称她为“豆腐乳西施”。自从登上乡村大舞台,她不仅唱红了,家里豆腐乳的销量也翻了一番。

  乡村大舞台的建设,给了村民们一展才华的天地。二圣村的文化休闲广场占地15亩,总投资430万元,自2018年建成以来,已成为村民晚间休闲的核心场所。除了舞台外,篮球场、滑梯、乒乓球台一应俱全,每晚能聚集150—250人左右到这里活动。

  “我们村距离二圣村三公里,村民晚上常常跑来看戏,后来他们也提出来:‘我们是不是也能打造自己的文化大舞台?’”林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庭说,如今林梅村也有了自己的文化广场,两个村的村民经常互通有无,交流节目单。

  “以前晚上不是打牌就是刷手机,现在村民们都往这儿跑。”二圣村党委书记吴大军说,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入,带来的不仅是娱乐方式的改变,更是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今年1月起,江苏创新实施“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身为13个试点村(社区)之一的二圣村,每个月都有一场村民点单的省级演出在家门口上演。

  “以前想请省级演员下乡,想都不敢想。如今,‘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直接把省城的好资源送到家门口,老百姓别提多开心了。”后白镇政法和社会事业办公室副主任曾芳感慨道。她感受最深的是,随着乡村大舞台的普及,像彭丽梅这样从基层涌现的“民星”,已成为镇里群文活动当之无愧的主角。

  “文艺赋美乡村”的故事,由许多这样的日夜注脚而成。回想起为村民导演话剧《雨过“田”晴》的日子,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导演余颂记忆犹新。那段时间他连轴转:白天排自己院团的戏,晚上开车到村里。他坦言,这是一次独特的创作:“排练周期长、效率低。因为村民没有专业基础,用专业演员的方法对词、走位,根本行不通。”

  面对这块“硬骨头”,余颂没有放弃。他花了大量时间与村民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并将方言和本土特色巧妙地“缝”进了剧本里,展现了农民对于土地的深层眷恋。“这很有趣,对我而言是一次反向的滋养,是极好的体验。”

  吴大军介绍,二圣村常住人口1500多人,随着近些年村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村民收入的逐年增长,大家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断高涨。为此,村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主动将文化建设纳入核心工作。“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老百姓的文化素质修养。文化素质高了,人在哪都做事积极,上班安心,村风也正。文化,是一种精神支撑。”

  让“最后一公里”变“最美一公里”

  文艺的种子一旦找到合适的土壤,便会生根发芽。“百姓大舞台”“口袋舞台”“艺术转角”等创新形式,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转化为百姓身边的“最美一公里”。

  “我们原以为能来二三百人就算很不错了,谁知道音乐提前十分钟响起,已有市民拎着马扎等候。最后现场竟涌来五六千名观众,前后左右水泄不通……”

  葛仙湖公园大圣塔下,一场原本低调的“口袋舞台”演出,结果远远超出预期。“演员在台上可能都没意识到,只觉得掌声特别热烈。等到照片出来,大家都惊住了——怎么会这么多人?”在傅浩然看来,这生动印证了一个事实:老百姓始终渴望现场的艺术。不是电视里那种高高在上的节目,而是身边人唱身边的歌、演身边的事——这样的艺术才真正走进生活、贴近人心。

  所谓“口袋舞台”,是一种轻量化、流动式的演出形式。它不设固定场地,只需一个简易背景、两套音响,连红毯都可省去。演员控制在20人左右,走到哪、演到哪。实践中发现,那些群众熟悉、能引发共鸣的歌曲,往往最能点燃现场。

  “起初我们认为诗朗诵不适合街头,太嘈杂,”傅浩兰说,“但后来明白,情真意切比形式更重要。”更值得一提的是,演出中常有观众被现场气氛感染,从跟着哼唱到被邀上台即兴表演几句。这种“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变,悄然带动更多句容市民加入口袋舞台的表演队伍,从普通的观众变成表演者。

  年过花甲的奚红星,如今是送戏下乡的“主力”。从文化馆的学员成长为舞台上的常客,他和所在的团队一年演出约40场。他们演的舞蹈《快乐老太》尤其受欢迎,讲的是一群城里与乡下的老太太,从互相看不顺眼到逐渐融合的故事。“舞蹈的肢体语言特别丰富,老百姓爱看。”她说。

  在句容市文化馆广场上,一辆名为“茉莉花开”的流动舞台车静静停放。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这台集灯光、音响、大屏于一体的现代化舞台车,只需短短几分钟即可展开成台,随时开演,成为推动文化惠民落地生根的新引擎。

  “这真是我们的‘宝贝’!”郭飞轻抚车身,语气中满是珍惜,“我们一定会精心维护,争取让它再服务个十年八年,把更多好戏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不断走向纵深,基层文化工作的视野也愈发细腻。“有些偏远的小村落,路窄坡陡,车根本进不去。但哪怕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我们也要想办法把演出送进去——文化普惠,一个都不能少。”让郭飞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因场地限制无法搭台,工作人员干脆铺一张红地毯就开演。村民们坐在家门口的坡地上,看得入神。其中一对八九十岁的老夫妻——奶奶紧紧攥着爷爷的手,两人相互搀扶。

  “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最后一公里’也是‘最美一公里’。”她说,“他们看一场戏,可能会记一辈子。而我们,就是要把这份记忆,送到离他们最近的地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编辑:秦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