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14日,紫金文化艺术节会演剧目民族管弦乐《乐见风华》在江苏大剧院上演,昆虫记特邀青年学子从不同视角对这场演出展开评论。看青年才俊激扬文字,感受艺术作品点滴微光。

音画交融的视听盛宴
这是我第一次欣赏到民族情景音乐会这种演出形式。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舞蹈、灯光、布景、投影等舞台手段的配合下,把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景色沉浸式一一展现,音画交融,实为视听盛宴。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交相融合,每场节目表达的不同故事主题由不同乐器诉说,配器音色选择与音乐所刻画的形象十分贴合。不同乐器声部主题旋律间的对话、变奏与发展,使所塑形象充满魅力尤为生动。
这一点在《云海自在》这一篇曲目当中让我感受最为明显:笙开场以柔和丰满的中音旋律展开主题,像一位饱读诗书的年轻书生总在提出“何为自在”的问题,随后唢呐回应,豪放的音色特点塑造的形象自信而充满朝气,似听见书生疑问后向其感慨自己所谓的“真”自在,竹笛的独奏进入自然轻快,仿佛灵动的少女,无忧无虑,向“自在”一说表达自己所感。三者对话,愈演愈急,将何为潇洒何为自在的讨论场景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曲场景对话十分鲜活有趣,究竟谁是真的潇洒自在,三件乐器音色交织,旋律发展上扬,缠绕融合,终于讨论无果便一起抛出疑问。随着灯光亮起,屏风后的二胡、阮等乐器逐一展现,加入讨论,主题竞奏。此时的三个吹管乐器继续加入,不断连续吐音,此起彼伏,喋喋不休,将问题矛盾推向高潮直至强音收尾,就像世间难题总不会有绝对的答案,最后只叹一声何必纠结,身处云海,已然自在。
另外的十篇曲目场场触动心弦,古筝、阮、竹笛、笙、二胡、琵琶、中国大鼓等传统乐器的技法运用全面潇洒,舞台的最终呈现,让我真的听见了音乐也看见了音乐。是《连云山海》的景色秀丽,是《千秋孔望》的东方气韵,也是《碧海苍梧》的神话传奇……无一不照应着这场音乐会的宗旨,最终《乐见风华》,以悠扬的长旋律线条声声告别,也像是在表达故事说尽也“终将再见”,鼓乐的连续敲击与二胡的极速拉弓深刻渲染着这场告别,所有演员走向台前,彩带飘零,风华不尽,故事不停!
“今夜华筵终散场”,这场演绎舞台设计独具匠心,演员表现细腻充满感染力,方方面面让人感慨一部用心表达,认真输出的作品来之不易,感谢她们将内心温柔,一路创作的艰辛化作独具大国风范的文化力量并将其搬上舞台,用艺术讲述千年风华。谢幕的那一刻,看着台上的温婉女子,她们的恬静美好就像音色绵延婉转耐人寻味的中国传统乐器,也是一股拥有独特韵味的坚定之力。我相信这样的付出,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都不会映照后面那句“古今一梦尽荒唐”。乐见此番风华,不留遗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音乐表演专业 周睿甜

丝竹之音勾勒山海诗意,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感知
新时代以来,中国民族器乐创作中地域意象的现代表达逐渐成为焦点。从陕北风情到岭南粤韵,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创作不仅承载着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成为民乐“走出去”的身份标识。2025年10月14日,紫金文化艺术节系列演出之民族情景音乐会《乐见风华》在江苏大剧院上演,引发热烈反响。该作巧妙地将苏轼诗词与连云港独特地理风貌相结合,从《连云山海》到《碧海苍梧》,从《波光摇海月》到《茉莉花》,每个乐章都如同徐徐展开的画卷,将连云港的山海风貌与历史人文娓娓道来。
作为一部“民族情景音乐会”,《乐见风华》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灯光、布景等舞台效果营造出丰富的时空氛围,使得音乐不再仅局限于听觉体验,而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感知。当灯光暗下,舞台上浮现出山峰轮廓与海浪拍岸之光影,观众仿佛置身于山海之间,感受苏轼笔下“明月几时有”的千古诗意,遇见连云港“背依云台,山海相连”的辽阔壮美。这种沉浸式体验的形式,拓展了传统民族管弦乐的表演边界,也为传统器乐寻得与当代观众对话的全新契机。
整场音乐会以《松为舞》与《茉莉花》两首令我印象深刻。“一声冰铁散巌谷,海为澜翻松为舞。”这是苏轼与石曼卿于连云港旧游时写下的诗句,《松为舞》取材于此,开篇以中阮与二胡对话构建声部对位,中阮音色浑厚沉稳如山石,二胡旋律婉转灵动似清风,一如苏石二人于海城游玩时的交谈之景。另有舞者翩然起舞,与舞台后方布景的松树遥相呼应,应和标题。《茉莉花》则选用江苏传统民歌《茉莉花》作为引子,开篇由琵琶演奏,音色清脆悠扬。演奏至一半节奏突然轻快明朗,舞者衣摆带起落于地板上的花瓣,仿佛茉莉花从含苞待放到盛开绽放的过程。此种节奏与情绪的对比赋予传统民歌以青春活力,恰到好处地传递出茉莉花所蕴含纯洁美好的情感意向。
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乐见风华》用丝竹之音勾勒出连云港的山海诗意,也奏响了民族音乐时代化、国际化的华彩乐章。正如乐团团长张晶所言:“唯有深深扎根于地方文化的沃土,才能让民族音乐绽放出时代的风华。”这场音乐会更像是一次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的宣言。期待“民乐茉莉”继续芬芳,让中国的声音在世界舞台上越奏越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学硕士 庄云潇

以音乐聆听东方美学,得见另一种浪漫
江苏女子民族乐团由十二位演奏者组成,编制精巧而富张力,舞台调度亦颇具匠心:一盏孤灯、两扇格窗,竹影剪映,如入清雅画幅,古韵盎然。
开场曲《连云山海》,如在绣卷之上铺陈,丝竹声起,云涛翻涌,引人神游千载之外。第二首《千秋孔望》由笛声缓缓引出主旋律,气息悠长,仿佛真见古人笔下“清谈美景双奇绝,不觉归鞍带月华”之胜景。第三首《卷青纱》与《月随人千里》皆取意自苏轼诗词,是本场最具创新精神的篇章。笛声清远,伴以独舞,带人走入苏公笔下的澄明夜色:月华如水,良朋在远,怅然之情与人生无常交织成一片静美。
第五首《海客乘槎》再度落下全景幕布,紫色星空铺陈于顶,古筝泛音宛如银河潺潺,观者仿佛随海客独舟而行,在苍穹与沧海之间望见众生,亦望见自身。第六首《碧海苍梧》节奏昂扬,由淡雅徐进至热烈奔放,唢呐一响,气象顿生,登时推至高潮。花果仙山在声浪之中揭开面纱——山海经的异想,在机缘巧合中成就吴承恩的宏篇巨制《西游记》,也为中国文学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七首《波光摇海月》由三架古筝构成复调声部,彼此既独立成线,又在节奏型上形成回环式呼应。音流时以散音勾挑,若水波轻漾;时又以快速轮指带出连续音墙,宛如风雷疾走。第八首《云海自在》中唢呐、短笛、笙隔空酬对,短吐长吟交织,宛若三位旅者纵情山水,不为形役,不为物牵,世间所求,不过“自在”二字。第九首《松为舞》加入情境互动,乐思结构采取层层递进式推进,旋律初为清丽,继而在音程拉伸中渐泛哀意;花瓣纷落之际,调式悄然由明转暗,正是“乐景写哀”的东方情致,抑亦人心自知“盛极反衰”之理。三曲虽一静、一脱、一哀,各循其道,却皆归于古韵之怀——形式或异,精神却同,正见中国民族音乐之底色与宽度。
第十首《茉莉飘香》改写自传统江苏民歌《茉莉花》,旧曲新声,融入西洋作曲技法。熟悉的旋律时隐时现,如蜜蜂穿行百花,灵动逗趣,而当主题旋律终于亮出,全场无不心生共鸣。自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西方以来,《茉莉花》不仅成为中国的象征,更成为跨越万里的情感符号。
终曲《乐见风华》在灯柱次第亮起中登场,琵琶、笛子、中阮等器乐端坐其间,宛如静候复苏的古风群像。这不仅是千年文化遗产,更是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血脉中的骄傲——今夜,以音乐聆听东方美学,得见另一种浪漫。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钢琴表演硕士 江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