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文化文艺 > 紫金文化艺术节 > 正文
紫艺青年观剧团|今乐怀古,人是时代与传承的书写者
2025-10-20  来源:交汇点新闻

  9月28日晚,由李博先生作曲,彭家鹏指挥,江苏民族管弦乐团演奏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和平之光》奏响于江苏大剧院。我十分有幸能够在现场欣赏这部融贯中西的现代民乐作品。

  《和平之光》是对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生平与思想的音乐叙事,作品不拘泥于传统民乐调式的五声音阶,而是融合西方音乐的表现形式与苏州评弹,以颇具现代性的编排与演绎为传统民乐注入时代的思想精神,给人留以深刻印象。

  音乐叙事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与开放性,《和平之光》作为有明确叙事主题的大型作品,以多种方式为观众构建更为具象的期望视野:节目单上的介绍词阐明了各乐章的主线与情感基调,演奏厅上方的电子屏则随着音乐的行进为观众提示情节的发展。初看节目单介绍词时,极强的叙事性可能会令观众感到飘渺空洞,担当演奏开始,电子屏将简介的内容与具体的乐段结合,音乐成为了文字坚实的背书,细线牵引观众思绪,在音乐创造的纷繁画面中肆意遨游。

  令观众更为沉浸的,莫过于作品对乐器特性的深度开发。吹管乐组利用清脆的音色与滑音技巧实现对鸟叫的模仿,拉弦乐组利用乐器无固定音高的特性,以离调的不和谐音营造更加迷蒙的氛围,如同过眼云烟,强调了作品的结构感。打击乐组利用演奏厅空间的排布以及多声部编写再现了战鼓此起彼伏的效果,表现出战争双方的对抗性,从而将观众包裹进战斗的场域。此外,打击乐组在第三乐章中以绝妙的设计创造出了与之相反的“无设计感”,以压前拍或压后拍的方式挑战观众的感知。然而,反直觉的不快催生出的不安、急切却与孙武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时心境相吻合,在增强作品现代性气息的同时令作品的叙事更进一步。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造就了《和平之光》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上文所述通过开发乐器特性丰富表现方式便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体现,但令人更为震撼的是第四乐章中人声的插入。万籁俱希,电子屏显示“和平之光,照亮人类未来的路”,一支清澈空灵的女声流淌在祥和的氛围中,沉稳的男生而后加入,二者和鸣,将音乐的主体以最为直接的方式归还给了“人”。诚然,无论音乐、军事或其他领域,人永远是历史的主体,我们应该牢牢把舵,在历史或璀璨或悲痛的深厚积淀中汲取智慧,将和平的文明驶向更远的彼岸。人声乐段的编排温润平缓却充满力量,映照着作品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诠释,在演奏厅中点亮了熠熠的人性光辉。

  谈完作品本身,我想最后再简单分享自己对现场演职员表现的感受。演绎过程中,彭家鹏指导收放自如,豪迈时鞋跟敲打指挥台的声音似乎同样是乐曲的组成部分,和他的身心一样融入了乐章之中。演奏者与手中乐器一同呼吸起伏,投入的姿态同样牵动观众的心弦。在第一次乐章间隙,有观众不见电子显示屏的告示鼓起了掌,尽管这也让人反思当下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但又未尝不是作品动人的侧面体现呢!

  总而言之,《和平之光》无愧于简介“把世界音乐语汇融入中国语境”,我也由衷希望,《和平之光》能够向更远的地方奏响来自中华民族源源不断而又充满生机的和平之歌。

  东南大学艺术史论专业学生 陈嘉诺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