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6日,紫金文化艺术节展演剧目儿童剧《草房子》在滨海县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昆虫记特邀高校青年学子从不同视角对这场演出展开评论。看青年才俊激扬文字,感受艺术作品点滴微光。

一
在《草房子》的诸多动人情节里,桑校长形象的演变历程让我印象深刻。该剧凭借精致的舞台程式表演,将一位乡村教育者从“荣誉至上”到“亲情温暖”的心路历程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中“白发”这一细节更成为触动人心的艺术符号。
桑校长的转变始于儿子桑桑的重病。当桑桑脖子上长出不明肿块、生命垂危之际,演员通过逐渐佝偻的脊背、日益沉重的步伐,将一位父亲的焦虑与无助外化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白发”细节的处理:从最初的零星几根,到后来的“全白了”,这一生理变化不仅象征着岁月痕迹,更成为父爱牺牲的视觉见证。在“求医”这场戏中,桑校长背着桑桑跋涉百里的身段表演,配合越来越显眼的白发,“父爱如山”的内涵由此有了具象化的依据。
桑校长与桑桑的几次对话同样意蕴深厚。当桑桑怯生生地问“我要死了吗”时,桑校长以一声颤抖却坚定的“永远不要说死”回应。这段对白既保留了校长的威严,又饱含父亲的深情,展现了角色在情感节奏把控上的精准度。而在“笔记本事件”的和解场景中,桑校长终于卸下“校长”的身份包袱,那句“爸爸不该打你”的忏悔,配合满头的银丝,让一个严父完成向慈父的完美蜕变。
桑校长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体现了舞台艺术“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白发不仅是化妆技巧,更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佝偻的身姿不仅是形体表演,更是情感负荷的具象呈现。演员凭借舞台表演程式,将中国传统父爱的含蓄与深沉表现得既真实又艺术。
桑校长的形象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成长不仅是孩子的专利,更是父母的修行。这个从“荣誉校长”到“守护父亲”的转变过程,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深刻启示,也让《草房子》这出儿童剧获得了超越年龄层的艺术感染力。
盐城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四学生 卞宇阳
二
改编自儿童小说《草房子》的这部剧巧妙保留了原著中桑桑、纸月、秃鹤、杜小康、桑乔等主要人物和油麻地的乡村生活背景,但将叙事结构进行了调整,选择以桑桑的成长作为主线,将文学语言转化为舞台语言,以“诗性叙事”为美学灵魂,借主人公桑桑那饱含眷恋的回望,将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童年碎片拾起、串联。桑桑要跟着父亲桑乔的工作变迁搬出油麻地时的回忆,分别对应着原书中秃鹤,红门,药寮三个章节。
《草房子》中油麻地的乡村景致,在雷雨天走散的杜小康养的鸭子,桑桑为筹钱卖掉的鸽子,这些都通过舞台布局和演员的生动表演将文字意境转化为具体的视听体验,也是对文学意境的深度挖掘和艺术再现,从而鲜明形象地帮助小观众补充了原小说中的场景想象。儿童剧需要编创者通过具体、鲜明的形象与活泼、明快的情节向观众进行美的感染,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该剧中,大家对陆鹤的态度变化,桑乔对桑桑教育的转变,桑乔对陆鹤态度的转变等,蕴含着的道义和童心之美深深地打动、感化、感染着我们。
三段叙事通过歌舞衔接,舞台上不断采用“定格”的方式,让即将离开草房子的桑桑“出入”于自己的童年中,产生了戏中戏、景中景、情中情的多元效果。让孩子们看到,秃鹤摘下帽子勇敢面对缺陷,杜小康摆摊卖货挑起家庭重担,桑桑病重时对命运的理解与接受,温老师温情讲述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等。《草房子》的成功,在于它相信儿童能够理解并需要理解这些关乎尊严、责任与生命的课题。它不曾俯身讨好,而是以平等的姿态,邀请小观众走进这个充满诗性光辉的世界。当秃鹤最终被赞为“最英俊的少年”、当杜小康在挫折中挺直脊梁、当桑桑带着对生命的领悟告别油麻地,这部剧已然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关于真善美的种子。
我想,这部儿童剧不只讲述了一段发生在草房子里的往事,更是在舞台上永远传唱着一首关于成长、关于勇气、关于生命尊严的儿童诗。
盐城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 周远清

三
“成长的秘密,藏在每一根金黄的稻草里。”当油麻地的月光透过舞台的幕布,洒在秃鹤锃亮的头顶与杜小康肩头的货箱上,儿童剧《草房子》完成了一次对童年本质的深刻叩问。它凭借一方舞台、一群演员,以尊重儿童哲学能力的郑重姿态,将曹文轩笔下的乡土童年转化为一曲关于尊严、坚韧与温情的生命牧歌。
剧中,桑桑见证了身边一系列的人和事,如因头秃而备受歧视的陆鹤,最终在文艺汇演中成功扮演角色,找回自信;美丽善良的纸月,身世坎坷,与桑桑之间产生了朦胧的感情,最终被亲生母亲接走;杜小康家道中落,从富家子弟变成放鸭少年,却学会了坚强与担当;还有秦大奶奶,从最初的固执、自私,到后来为保护学校的南瓜溺水身亡,展现了人性的转变。这些故事展现了儿童之间真挚的友谊和朦胧的爱情,也让桑桑在经历种种事件后逐渐成长,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责任。
在舞台的艺术表达上,该剧运用儿童能感知的“舞台语法”,让意象成为情感的延伸:陆鹤受辱时,灯光在他头顶形成刺目的光晕;杜小康遭遇暴风雨时,红色幕布在鼓风机下翻涌成血色浪涛。这些设计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既保留了原著的文学质感,又契合了儿童的认知方式,让油麻地的草房子、芦苇荡与艾草地都成为有温度的舞台叙事参与者。
在情感表达的处理上,该剧摒弃了刻意的煽情,转而展现儿童面对困境时的生命韧性。其中,杜小康的蜕变极具震撼力:从骑着自行车穿梭校园的富家子,到芦苇荡中守护鸭群的孤独少年,再到小学门口吆喝叫卖的小摊主,他卖掉自行车进货的举动,不是落魄的妥协,而是向成人世界递交的责任答卷。这种将挫折转化为成长机遇的叙事,让挫折成为滋养品格的土壤,而非博取同情的工具,恰是对儿童生命力量的最佳致敬。
当谢幕时,舞台上的草房子不仅是油麻地的具象符号,更成为每个观众心中的精神原乡。儿童剧《草房子》的成功,在于它相信孩子们能读懂人生旅途中的挫折带来的力量,更能理解尊严的重量。
盐城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学生 王雨轩
四
“银色的月光洒在水面,星星闪闪围在月亮身旁。”一句句清澈纯真的童谣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充满诗意的草房子世界。这部脱胎于经典儿童文学的剧作没有沉溺于成长的苦涩,而是用舞台语汇演绎着成长里的欢笑与温馨,将时光定格在那一个个充满温情的诗意画面。这里既有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亦有父子间的理解与认同。
这份温情,来自于同学间的善良与陪伴。陆鹤虽受到尊严嘲笑而故意破坏广播操比赛,但依然在集体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协助同学解决表演难题。桑桑虽然对杜小康当选班长心存不满,但依然在其遇到困难时,毅然卖掉自己的鸽子助其创业,用父亲珍藏的奖励本换取杜小康学习的文具。那些孩子间的小别扭与大善意是并存的,看起来并没有多么惊天动地,却像水乡的炊烟,温暖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温情还藏在成年人的内心世界之中。桑校长得知儿子生病后,不再是曾经严厉又追求荣誉的校长。他选择将儿子背在身后,带着他踏遍求医路。他的肩膀就像一座山,承载着父爱的重量与未来的希望。温老师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用温柔的话语,讲述自己的故事,为孩子驱散死亡的恐惧。
这部儿童剧让我们看见,成长从来都不是孤独的。油麻地的风里,有少年间的互帮互助,亦有大人们的尽心守护。所有的微光共同汇聚,形成了那个如梦如画般的“草房子”。桑桑离开时带走的不仅是曾经童年时的回忆,更是那份善良温馨的人性温情。他会将草房子的故事永远记住,永远想起自己生命里的“油麻地”。
盐城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四学生 马博宇

五
“草房子故事多,有你也有我,从日出到日落,我们一起走过……”一段悠悠的开场音乐一下子触发了我的童年记忆按钮,带着我回忆起由童年走来的时光。我想,大多人的童年就像这部剧一样,有纯真的欢乐,也有成长的心酸。
《草房子》这部作品通过桑桑、杜小康等少年的故事,细腻描绘了生命的坚韧与温情,其蕴含的成长思考无不引发我们的共鸣。剧本以桑桑要和父亲离开油麻地的事件为开端,运用倒叙的写法,桑桑在草房子边一直重复着“记在心里就不会又忘了”,似乎又把我们带回了当年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桑桑的形象,是成长中的孩童“普遍性”的代表。在故事开头他拥有完整的家庭、健康的体魄,像所有少年一样,带着几分顽劣与天真。他会把碗柜改成鸽子笼,让父母哭笑不得;会穿着棉袄在夏天的太阳下奔跑,只为体验“不一样”的快乐。这份不加掩饰的淘气,是他对世界最纯粹的好奇,也是未被生活打磨前的本真状态。
然而,成长总在不经意间降临。当伙伴杜小康家道中落,桑桑毅然卖掉了自己心爱的鸽子为他筹集本钱。“我养的鸽子我认识”,这句话说得云淡风轻,背后却是比谁都深刻的痛苦。这份“义举”,标志着他开始走出自我中心,懂得了分担与牺牲。
成长也伴随着对成人世界规则的试探与不解。在桑桑的眼中,“爸爸把荣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当他为了给杜小康拿几本笔记本,把爸爸珍藏了很多年的荣誉表彰得来的笔记本,一页一页撕掉。这是他和父亲发生的激烈的碰撞。
真正的成长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当他伏在父亲背上年复一年地求医时,第一次看清了父亲的白发,感受到了父亲的年老。那个曾经不理解父亲、甚至挑战父亲权威的男孩,在病痛中瞬间长大,懂得了生命的脆弱与父爱的伟大。当然,他依然有任性不喝药的孩子气一面,正是这些真实的细节,让人物的成长轨迹更加合乎逻辑,也更为动人。
盐城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二学生 李晓萌
六
在儿童剧《草房子》的精彩演出中,杜小康的形象如同一枚被时光打磨的棱镜,折射出童年成长的复杂光谱。从油麻地的“富家子”到芦苇荡的“放鸭人”,其角色塑造的戏剧张力,成为叩击观众心灵的重要基点。
初时,杜小康的骄傲是少年意气的具象化——干净的衣裳、响亮的名声,在舞台上通过演员挺拔的姿态与自信的声腔,呈现出一个在优渥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形象。但是家道中落的转折,却不是简单的命运陡转,而是借由他从“众星捧月”到“独守鸭群”的身份落差,揭开童年的乌托邦面纱,让观众看见成长的波澜。
芦苇荡的戏份是杜小康形象的转变点。当他在漫天芦苇间与孤独相伴,从最初的抗拒到后来的接纳,演员以细微的表情变化与肢体语言,精准传递出杜小康在困难中淬炼出的韧性。这种转变不再是成人视角的“教化式成长”,而是孩童在困境中本能的生命力迸发,成为了“成⻓”中的幸存者。
该剧对杜小康成长轨迹的生动演绎,打破了儿童剧对“童真”的刻板呈现,在童趣与深刻间找到了一个较为精妙的平衡点。杜小康的蜕变告诉我们,童年的河流里不仅有浪花嬉戏,更有生命沉潜。
盐城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学生 谢方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