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文化文艺 > 精品生产 > 正文
江苏首部“苏超”题材AI微短剧杀青
2025-10-30  来源:南通市委宣传部

  “叮!——”10月27日清晨,随着最后一份文件上传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江苏首部AI“苏超”微短剧《狂飙!球迷顺风车》“杀青”,南通开发区数字文化产业园传来欢呼声。

  历时20天,从筹备到制作完成,南通开发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区内企业,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建模、实景转绘、动作处理以及影视镜头设计等人工+智能的高互动力打造出集动作流畅、剧情丰富且视效精彩的真人向动作类AI短剧,将苏超体育与文旅宣传深度融合,把传统拍摄模式下的制作周期压缩了近一半时间。

  “制作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是AI微短剧一大特点。”制作人潘健介绍,AIGC手段助力微短剧的创作和发展,过去需要专业设备、场地、人员及道具才能完成的短剧拍摄,如今通过十几台电脑就能完成。

  当前,人工智能正驱动一场席卷影视行业的转型,制作机构纷纷步入AI微短剧转型的快车道,这部《狂飙!球迷顺风车》恰好搭上短剧升级的“顺风车”。该剧讲述的是南通队主力因故错失团队大巴,为了赶上当晚的决赛,打了一辆专门接送球迷的顺风车,在紧张刺激的赶路途中意外频发,啼笑皆非间收获了爱情和友谊。

  同样是每集2分钟的播出时长,人演的微短剧和AI制作的微短剧有什么不同?记者在样片中看到,《狂飙!球迷顺风车》场景设置自然,巧妙融入南通开发区星湖玥售楼处、豚湾慕尼黑精酿啤酒餐厅、星湖101街区等元素,人物样貌精美,动作流畅,故事情节紧凑完整,创意感十足。

  “AI并不意味着一键生成,人还是起主导作用。”导演王文周坦言,每集短短2分钟的AI视频需要用到大量完整的分镜脚本,初期制作时,生成的观众反应过于夸张失真,缺乏赛事紧张感,光这个细节就磨合了十多个版本。整个制作团队,面对的不是成熟的制作工业,而是一组不确定性很高的模型和算法,必须根据技术去建立不断更新的AI制作体系、脚本、美术、动画。

  “我们想把首次尝试留给‘苏超’,《狂飙!球迷顺风车》是一群人对足球体育的执着,也是我们团队对AI微短剧的冲劲。”三颗柚影视负责人杨济妤介绍。这部剧的创意灵感来自南通球迷,今年6月,南通开发区控股集团面向全社会发起“剧动江海·燃情苏超”主题微短剧创意剧本征集,共收到23部以“足球·城市·梦想”为核心主题的作品,《球迷出租车》拔得头筹,成为该剧的雏形。

  “AI制作不是单一的电脑制作,而是给人力做加法,做到人做不到的事。”制作方负责人举了个例子——11月18日南京队爆冷被淘汰,原本剧情设定的“南哥之争”决赛不符合现实,团队连夜赶工,“光速”将原片中所有“南京”元素改成了“泰州”,等于二次创作,这在传统的拍摄中几乎无法弥补。

  11月1日是“苏超”决赛,这部AI微短剧《狂飙!球迷顺风车》将上线各大平台,为南通队加油助威。国内深耕AI+体育+微短剧内容的咪咕数媒第一时间拿下独家发行,支持该剧上线。开发区控股集团尝试将看剧与促消费相结合,观众凭“刷剧凭证”将有机会获得大额餐饮消费券。南通开发区数字文化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尝试做“张謇”相关题材,争取开发出更多南通元素的优质AI微短剧。

编辑:舒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