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的青城山天师洞内,悬挂着一副郑板桥的茶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郑板桥有没有去过成都?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而在10月23日晚,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打造的《郑板桥》,在成都东安湖大剧院上演,生动演绎出这位扬州八怪代表人物的传奇一生。
《郑板桥》的这次演出,是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参演节目,也是第十八届中国政府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最高奖项“文华奖”的终评演出,现场共有2045位观众欣赏了《郑板桥》的冲奖演出。

全国巡演已达60多场
冲击中国“文华奖”
在登上成都东安湖大剧院的舞台之前,扬剧《郑板桥》已踏过万里山河,自2023年首演以来,这部戏走过了扬州、北京、香港、杭州、南京、南昌,也曾步入清华大学与江苏多所高校的讲堂,六十余场巡演,场场掌声如潮。它斩获了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更成为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的重点剧目,可谓履历熠熠,口碑载道。
如今,在成都的舞台上,这出扬剧以郑板桥中年与暮年两度客居扬州的人生片段为经纬,分上下两本,织就一幅清代扬州的人文长卷。剧中以他在山东放粮的事迹为楔子,勾连起他与妻子饶五娘的缱绻情缘、与官员卢抱孙的宦海相交、与盐商张从的恩怨纠葛,市井百态、官场风云、文心画骨,皆在锣鼓丝竹间渐次浮现。而其立意之高,更在于越过艺匠之趣,直指士人之魂,那份“立功天地,心怀百姓”的为官初心与民生情怀。
郑板桥一生痴爱兰、竹、石,这三者不独是他笔下的题材,更成为全剧贯穿始终的美学意象与精神符号。“当街画兰”一场,李政成所扮演的郑板桥以文戏武唱的身段,双手执笔,左右挥洒,将郑板桥的狂放不羁、潇洒天成演得淋漓尽致。舞台之上,半城百姓围观的场面,如一幅流动的市井画卷,气势磅礴,令人屏息;而在“衙中画竹”段落,李政成以遒劲而隐忍的形体,将竹的挺拔与民的苦难交织在一起,每一笔皆是风骨,每一划皆含血泪,真正把“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沉痛与担当,化入骨血;至高潮处“画石”一幕,他静立台心,一曲独唱,将半生沧桑、人世兴衰凝于喉间,情感厚重如石,直叩人心。
剧中更以金箔洒落、光影交错之手法,再现乾隆年间扬州的浮华盛景。那纸醉金迷的繁华背后,却暗藏空茫与孤独,一如人性深处难以回避的迷失与诱惑。而郑板桥始终如竹,不为风动,不为利屈,其精神如一缕清风,穿尘而过,不为所染。
为备战文华奖,全剧之前在每一处细节上反复打磨。自8月18日江苏大剧院演出后,剧组收集了二十八条意见,从表演节奏到道具色泽,从灯光层次到气息控制,手帕的色调、花枝的疏密、台词的顿挫……无一不细究,无一不锤炼。整个国庆期间,剧组全员无休,在剧场中日夜排练,只为在成都的舞台上,将《郑板桥》三个字,演成一场不负时代、不负初心的艺术盛宴。
40多年的艺术积累
终于等到了“郑板桥”
在舞台上饰演郑板桥的,是扬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政成。四十八载氍毹岁月,就是为一座舞台点亮的这一刻。当锣鼓响起,这位早已将“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尽收囊中的扬剧名家,却依然怀着一颗近乎少年的赤子之心,走向他等待了半生的角色。
从八岁初登台至今,近五十年的光阴如水般流过。他从翻腾跌扑的武生,演到气度沉雄的文武老生;从剧团里青涩的后辈,成长为扬剧艺术的扛鼎之人。而《郑板桥》恰似一轮明月,照见他艺术生命的巅峰。“这部剧来的时候,正是我最好的时候。”李政成说,“四十多年的积累,仿佛都是在等它。”
起初,他仍在形似中摸索,举手投足力求贴近那个画竹写兰的板桥先生。而后,一场又一场的演绎,一遍又一遍走进,郑板桥不再只是戏文中的人物,而渐渐化入他的骨血。他即是郑板桥,郑板桥亦成了他。那种形神相融、人戏不分的境界,令他体味到表演中难得的松弛、明澈与欢愉,那是一种属于舞台的、至高的幸福。
这幸福,却是从一分一毫的“抠戏”中磨出来的。郑板桥一生所痴,在于画兰、画竹、画石,这“三画”也成为李政成着力最深的华彩段落。画兰时,他用上扬剧传统中大开大合的身段,让郑板桥与市井百姓的互动亲切如邻;画竹时,他将京剧“起霸”的刚劲与太极的柔劲相融,以身体的辩证演绎放粮时的挣扎与竹子宁折不弯的风骨;画石一幕,他几乎凝立不动,全凭五十六句唱词层层推进情感,在极静中积蓄极重的力量。就连“狗肉宴”一场的生活戏谑,他也融入花鼓戏与跑驴调的节奏,载歌载舞,将文人狂态演得妙趣横生。
“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都得从人物身上长出来。”灯光何时亮起,是迈步时,还是转身际?排练过程中,他与灯光师一遍遍走位、录制、回看、调整,不厌其烦。一出好戏,就是在这样的执念中,被一针一线“绣”了出来。
2045名观众欣赏
年轻观众点赞扬剧
如潮的掌声,一次次的谢幕,《郑板桥》在舞台上的精彩演绎,感染了现场2045名观众,东安湖大剧院内座无虚席,一次次爆发出热烈的喝彩声。
在这些观众中,有不少年轻的面孔。21岁的谢坤武是成都人,从小听着川剧长大。今年8月份,暑假前往南京旅游的时候看到了《郑板桥》的演出,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相比较川剧,他觉得扬剧更有江南丝竹的韵味,特别是唱腔格外细腻传神,最后“郑板桥”的唱段最是打动人心。
30岁的张萌萌是江都人,她从小跟着外婆听扬剧,现在在上海工作。听说《郑板桥》在成都演出,她特地请假到成都看戏,她觉得这部戏是扬剧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