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艺术的璀璨星空中,黄梅戏以其婉转动听的唱腔和细腻入微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近年来,淮安市盱眙县黄梅戏剧团创作了一部以革命英烈李桂五为主人公的黄梅戏《李桂五》,该剧以“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淮安市盱眙县首任县委书记李桂五为原型,将地方戏曲与红色题材完美融合,不仅为黄梅戏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
李桂五(1905—1932),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名门之后,却舍弃优渥生活投身革命,被誉为地主阶级的“逆子贰臣”。1929年,他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接触进步思想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回乡领导农民斗争。当时淮安市盱眙县80%的穷苦百姓断粮,他捐出家中80亩竹林、100亩树林,解百姓燃眉之急。1930年,他创建两个党支部,吸纳20余名党员,后任中共淮安市盱眙县委书记。1932年,他任红军游击队队长,筹备武装起义,率队攻克国民党区公所,缴获40余支枪,队伍扩至300余人并改编为游击支队,任副司令,在多地开展斗争,震动国民党当局。同年8月,面对4000敌军“围剿”,李桂五突围时被捕,拒降痛斥敌人,30日英勇就义,年仅27岁。
李桂五:出身名门却心系百姓的革命先驱
李桂五的牺牲并未让革命精神消散。1942年清明节,西高庙区水冲港李桂五墓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淮南公署主任方毅亲致悼词,深切缅怀其短暂而光荣的一生,高度评价他“点燃了盱眙的第一把革命之火”,领导发动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组建淮安市盱眙县第一支红色革命武装——盱眙红军游击队,将当地革命斗争推向高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安市盱眙县人民以多种方式铭记这位革命先驱:将西高庙乡更名为桂五乡,把乡西北部的水库命名为桂五水库,将原县委礼堂改称桂五礼堂。这些以“桂五”为名的地标,成为代代相传的纪念符号,承载着淮安市盱眙县人民对烈士的深切缅怀。2009年,在“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和“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江苏“双50”人物)评选中,李桂五成为淮安地区唯一入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的英烈,其革命精神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与传承。
盱眙黄梅戏剧团始终怀着对本土革命英烈的深切敬意,以黄梅戏为载体,将淮安市盱眙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李桂五短暂而辉煌的革命生涯搬上舞台。此剧旨在通过艺术形式颂扬党的光辉、歌颂英雄事迹,弘扬正能量,贴近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实际、贴近群众需求,始终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力求实现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有机融合。
黄梅戏《李桂五》:盱眙黄梅戏剧团扛起红色创作大旗,实现艺术与历史的完美交融
为确保创作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盱眙黄梅戏剧团组建了专项创作团队,开启了长达一年多的“沉浸式”创作历程。团队深入挖掘历史资料,走访李桂五后人与党史专家,最终决定采用“七场结构”,清晰展现李桂五从1929年回乡到1932年牺牲的三年多革命经历:《回乡》《借粮》《暴动》《收编》《游击》《被捕》《就义》。成功还原了一个“活生生、真实的李桂五”——不仅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他的信仰因历经人性的挣扎而愈发坚定。
在艺术呈现上,盱眙黄梅戏剧团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牢牢扎根黄梅戏传统,核心唱段沿用经典唱腔结构,由一级演员领衔,醇厚的乡音让淮安市盱眙县观众倍感亲切;另一方面,大胆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如在“长山突围”场景中,通过多媒体投影营造硝烟弥漫的战场氛围,配合演员急促的身段表演,将危急局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配乐中还融入了盱眙民歌《打麦号子》等元素,增强了本土文化辨识度。
目前,黄梅戏《李桂五》已在淮安市盱眙县大剧院成功首演。演出结束后,相关领导和专家对该剧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盱眙黄梅戏剧团根据这些建议,对该剧进行了进一步的打磨与提升。优化后的《李桂五》更加深刻地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后在淮安市盱眙县大剧院和淮安市金湖县等地进行巡回演出,通过艺术的力量对社会群众进行党性教育和正能量引导,取得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反响。
社会影响力:红色精神的时代回响与巡演之路
剧中对李桂五在西高庙英勇就义场景的刻画,结合淮安市盱眙县当地代代相传的纪念故事,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英烈精神的传承。不少观众表示,看到舞台上的“李桂五”,再联想到现实中以他命名的乡镇、水库和礼堂,更能深刻体会到“英雄从未远去”。
盱眙县黄梅剧团在继续对该剧进行精益求精的修改加工的同时,正积极筹备巡演事宜,力求让这部承载着盱眙红色记忆的作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剧团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李桂五这位“江苏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激励更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