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著名大运河研究学者姜师立新著《中国大运河商业》在扬州首发。新书发布会上,姜师立分享了本书创作的心路历程,带领读者走近大运河。他在书中指出,大运河既是政治之河、文化之河,也是经济之河。无论是隋唐时代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还是元明清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一直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南北货物交流的大通道,始终是中国的商业中枢。

姜师立现担任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副主任,曾担任中国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他长期从事大运河申遗及运河文化研究工作,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等有深入研究。
《中国大运河商业》是姜师立所写的第二十六本大运河图书,也是他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中国建设科技出版社)合作的“中国大运河系列”的第九本图书。大运河是姜师立毕生的研究课题。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他积极拓展大运河研究领域,聚焦于“大运河商业”这个过去学者研究较少的方向。这本《中国大运河商业》就是他在这一方面研究成果的结晶。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自古以来政府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而大运河区域却是商业繁荣的特例。”姜师立介绍,大运河的开通,将沿线城镇连为一体,带来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全方位交流。大运河促进着商业的发展,改变了古代中国人“轻商”的观念,带来了实用主义的商业文化。大运河也带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大运河,东南地区的货物运输到中原和西北地区,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输送到中西和西亚国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交流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上大运河来实现的。物资的交换、人员的流动带来了中国大运河地区商业的繁荣,形成了一个个商品集散地和商业城镇。
在《中国大运河商业》一书中,姜师立从大运河的商业功能切入,解读中国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作用。全书分为十章,首先是回顾中国大运河商业发展的历程,分析大运河商业的产生原因及特点,然后介绍大运河商业城市、大运河商业古镇、大运河商业设施(遗存)和商业会馆及大运河商业组织,分析大运河与对外贸易、大运河商业习俗,最后为读者呈现文艺作品中描写的大运河商业。全书共20万字,另配260张运河商业图片。
分享会上,姜师立动情地表示,这几年,尽管自己工作很忙,但宣传弘扬运河文化的初心仍未改变,“大运河保护永远在路上,在运河情结的推动下,我的大运河研究之路也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