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文化文艺 > 文化传承 > 正文
一城文脉贯古今,岁月更迭启新程
2025-11-21  来源:无锡市委宣传部

  城市是一部典籍,镌刻着文明密码,而文脉则是这部典籍中最动人心魄的篇章。太湖之滨、运河之畔的无锡,数千年文明积淀孕育出它的独特气质:是“至德名邦”的处世之道,是“崇文重教”的价值追求,更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在无锡“七脉读城”行动中,文脉如同一根坚韧的丝线,它串联起地名传说、名人风骨、文献典籍,编织出这座城市立体而鲜活的文化图景。

  全方位研读城市文脉

  你眼中的江南是什么样的?是诗意朦胧的画卷,还是细雨如丝的景致?是吴侬软语的乡音,还是古朴与现代交织的韵味?“水墨江南,烟雨无锡。”“这是一座工商名城,也是一处山水家园。”……第四届江南文脉论坛即将在无锡启幕,在前期的“符号江南”征集活动中,投稿者们用文字、图片、视频,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他们关于“无锡,最江南”的答案。作为江南名城,无锡的文脉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

  文脉是城市之魂,是无锡最深厚的精神底色。如今,一场名为“走读城市文脉”的创新实践正在无锡展开。该活动通过“4期短视频+4期线下活动+4期活动短视频”的组合形式,让文脉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在已开展的活动中,专家与市民共同探访文博场馆、历史街区,通过实地讲解、互动交流,让沉睡的历史重新焕发活力,实现了文脉传播从“线下”到“线上”的全覆盖。

  围绕“至德名邦、运河水城、工商名城、太湖明珠”的城市特色,一条条“江南文脉之旅”特色线路在无锡形成。“江南水乡·斗米尺布”文物主题游径串联起荣德生旧居、荣巷近代建筑群、茂新面粉厂旧址等地;“百年工商”无锡文物主题游径串联起薛福成故居、大窑路窑群遗址、泰昌丝厂、北仓门蚕丝仓库等点位;“江南文脉之旅”一日游产品则串联小娄巷、钱锺书故居、南长街等点位,同时推出“徒步+讲解”服务,并联合10家旅行社进行推广,年内接待团队游客4.5万人次。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策划薛福成故居“锡有‘福’宅·‘钦’听回响”、王恩绶祠“礼成·惠山”等沉浸式夜游项目,让更多人在行走中研读城市的历史文化,感受城市的现代活力。

  探寻地名的文明密码

  千年文脉在无锡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印记。惠山古镇坐落着百余座祠堂,是一部立体的家族文化与士人精神史;小娄巷短短数百米,走出一位状元、十三位进士,被誉为“江南文眼”;荣巷、荡口、崇安寺、清名桥……每一处地名背后,都藏着一段城市记忆,这些珍贵的地名文化资源,正通过“寻迹地名符号·溯源家国情怀”行动得到系统性保护与活化。

  清名桥,原名清宁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见证了运河两岸“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的繁华盛景;南长街的“南下塘”,因位于古运河之南而得名,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如今仍保留着江南水乡风貌。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符号,承载着无锡人对故土的记忆与情感。当前,市民政局正在组织开展省、市、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评定。“我们不仅要评定地名,更要讲好地名故事。”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读城”行动,依托无锡地名文化资源,通过追溯城市历史文脉,挖掘城市地名文化脉络,梳理地名演变,特别是行政区划、古镇古村、传统街巷等,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魅力的地名文化图谱。该局正通过“评名、读名、探名、著名”四大行动,让老地名焕发新活力。

  “地名是活着的历史,是文脉的基因载体。”无锡地方志专家郁有满表示,无锡人自古就有“以地为名、以名传世”的传统,这些地名串联起城市的发展轨迹,成为维系市民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除了历史地名的传承,无锡更注重地名文化的当代创新。“西溪里”“南尖里”“运河汇”“红船场”……梁溪区在实施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一条条老街巷、一处处老厂房焕新归来成为城市新地标,这些新名字的出现,既延续了文脉基因,又彰显了城市特质。

  追寻历史的精神灯塔

  “人杰地灵”是无锡最鲜明的标签之一。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先贤名士,从古代的文人墨客到近代的科技巨匠,从实业救国的工商先驱到教书育人的学界泰斗,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锡的历史长河,更塑造了这座城市崇文尚学、务实创新的精神品格。

  在无锡惠山古镇内,至今保留着“二泉书院”的遗迹,这里曾是明代思想家顾宪成讲学之地。他提出的治学理念,不仅影响了明清时期的江南学子,也成为无锡人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与顾宪成同时代的旅行家徐霞客,从无锡江阴出发,游历名山大川,写下地理学巨著《徐霞客游记》,其求真务实、探索未知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锡人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近代以来,无锡更是成为人才辈出的“沃土”。在文学领域,国学大师钱基博、文学巨匠钱锺书父子,以深邃的思想与精湛的文笔享誉文坛;在艺术领域,画坛宗师徐悲鸿以融合中西绘画技法推动中国美术现代化,留下了《愚公移山》《奔马图》等传世佳作;在科技领域,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等科学家,以“科技报国、勇攀高峰”的信念,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名人的精神遗产,如今正通过“读城”行动得以传承。团市委组织的“走读无锡”青年学习社,打造了“钱氏家风”“青年信仰之路”等主题研学线路,青年们走进钱锺书故居、徐悲鸿纪念馆、徐霞客故居等地,实地感受先贤的精神魅力。“《钱氏家训》中‘善事国家、重德修身、崇文尚学’的理念,让我们读懂了无锡人才辈出的密码。”江大学子在参观钱穆钱伟长故居后深有感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钱氏家训家教》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如今已成为无锡中小学的德育教材,更被纳入“文脉读城”的重要内容,通过讲座、展览、诵读等形式,让“崇文尚学、家国情怀”的精神基因代代相传。

  解读智慧的文明载体

  如果说地名是文脉的“活化石”,名人是文脉的“精气神”,那么文献典籍便是文脉的“存储器”。无锡自古就有重视文献整理与传承的传统,从南宋的《毗陵志》到明代的《无锡县志》,从民间家谱到名人文集,无数珍贵文献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千年智慧。前期,无锡市党史方志办公室启动了旧志文献点校、地方史志编纂、名人文化传播等工程,取得了一系列编研成果。

  地方志书是研究历史文化、传承地方文脉的基础性资料。以“读城”行动为契机,我市持续推进旧志的整理出版,推动旧志研究应用、传承地方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市党史方志办公室已相继点校出版元《无锡县志》、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清《康熙无锡县志》也已形成终审稿,不久将与大家见面。“我们正在协调将无锡斗山遗址考古成果写入《无锡史·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将本区域史前城址的年代推进到距今6000年。”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无锡史》初稿首轮审改进展顺利,《无锡四大历史文化街区志》初稿的撰写也将全部完成。

  文献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承历史,更在于滋养当下。在“读城”行动中,地方文献的挖掘、整理与活化成为“文脉读城”的核心任务。无锡市党史方志办公室、无锡市图书馆等单位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对珍贵文献进行数字化扫描与整理,建立起线上文献数据库。无锡还创新推出了方志文化“六进”活动,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地设置方志驿站、地情书屋,让志书走向生活。我市打造的“钟书·夜读”文化品牌栏目,精选钱锺书、杨绛等无锡籍名家作品,通过线上诵读经典,引领大众感受先贤智慧。

  眼下,无锡市党史方志办公室还在广泛征集海内外无锡乡贤档案,以历代先贤与历史名人为线索,编纂“无锡人文·精彩阅城”系列读物。近年已出版《无锡近现代名人》《明月山川——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与无锡》《优雅百年:杨绛全传》等著作。“目前,我们正在谋划启动《我们热爱中国文学——钱锺书与杨绛》编撰工作,以历史名人诠释历史名城,以先贤的光辉史迹折射城市的历史抱负。”该办相关负责人透露。

  文化引领的城市未来

  文脉的传承,最终要服务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在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在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而无锡传承文脉的实践,也将为更多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文旅融合是文脉赋能的生动体现。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依托“运河绝版地”的文化IP,推出沉浸式夜游项目,让游客在桨声灯影中感受运河文化;惠山古镇以《二泉映月》为魂,打造“国乐之城”;小娄巷通过对标成都太古里、上海新天地,正在成为中心城区的文化会客厅。这些项目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环境同样成为引才聚才的“强磁场”。从历史上的“教授之乡”“院士之乡”,到今天“无比爱才、锡望您来”的城市引才品牌,文化成为无锡最强的“软实力”。今年新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李博士坦言:“选择无锡,不仅因为产业机遇,更因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息。”

  展望未来,无锡的文脉传承将开启新篇章。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继续深化“走读城市文脉”活动,开发文脉主题研学路线,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家乡文化。在阅读城市地名方面,将深入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加大乡村地名命名力度、完善乡村地名标志设置,推动地名与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在解读地方文献方面,将高质量编纂《无锡史》,确保年内完成全部初稿编写,力争2027年交付出版。

  城市如书,文脉为魂。在无锡,文脉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不是束之高阁的经典,而是融入城市肌理、滋养市民生活的精神养分,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力量。当年轻人在研学线路中触摸地名历史,当文献典籍在数字平台上广泛传播,无锡的文脉便有了永续传承的生命力。“读城”行动,正让每一位生活在无锡的人,都能在文脉的滋养中找到精神坐标,在共读共传中凝聚发展合力。

编辑:杨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