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块古砖不仅是建筑的构件,更是承载千年历史的文化密码,蕴含着深厚的思政教育内涵。近日,淮安市盱眙县实验小学的师生们走进盱眙古城砖保护研究工作室,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手作城砖研学之旅,在触摸历史、亲手创作中,解锁古城砖里的文化基因,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研学活动伊始,盱眙古城砖保护研究工作室创始人、盱眙县政协委员周君牧为同学们揭开了古城砖的神秘面纱。“你们听,敲这块砖的声音,是不是像敲钢铁?”周君牧轻轻敲击一块黑亮的古砖,清脆的金石之声让孩子们纷纷惊叹。他介绍道,这块“御窑金砖”产自苏州陆慕官窑,是明清皇室建筑专用砖,烧制工艺繁复,有多达二十七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匠心与坚守,这正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体现。
在周君牧的讲解中,少先队员们还了解到南宋盱眙古城墙的历史,城砖上“招信县”“铜陵县”等铭文,以及“游奕军”“淮东转运司”等字样,更是成为研究宋代军政制度的实物佐证。
听完历史故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走进“手作城砖研学现场”,化身为小小“制砖匠人”。
“先把黏土反复揉匀,像揉面团一样,这样砖坯才结实。”在周君牧的指导下,同学们分工合作,和泥、揉泥、入模、脱模,一步步认真操作,一块块带着温度的手作城砖在阳光下渐渐成型。
“这次研学让我知道,原来一块砖里有这么多学问,它是怎么做出来的,上面的字是什么意思……就像在解一个有趣的历史谜题,更让我明白每一块古砖都是家乡历史的见证,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根。”参与研学的张卓雅同学兴奋地分享着收获,眼中闪烁着对家乡历史的自豪。
淮安市盱眙县实验小学的老师表示,开展手作城砖研学活动,旨在让学生走出课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家乡历史文化,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环节。古城砖是盱眙历史的“活化石”,通过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周君牧委员三十余年如一日的收藏研究故事,能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守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一块砖,千年史;一双手,万种情。在这场手作城砖研学活动中,少先队员们以砖为笔,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新篇章。相信这些亲手制作的城砖,不仅会成为他们童年的独特记忆,更承载着思政教育的深刻印记,在未来的时光里,持续传递着淮安市盱眙县古城的文化温度与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