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市街,以“皮市”为名。顾名思义,这里曾云集过皮毛商人们的络绎脚步。如今的皮市街,热闹依旧,已然成为了扬州热门的网红打卡街道。
从皮货专卖到百业俱兴
皮市街位于今广陵路中段北侧,南隔广陵路与蒋家桥相望,北接文昌中路(原北接罗湾街),路宽3米,长628米。
《扬州地名掌故》中提到,明嘉靖年间建新城前,此处是半村半郭的郊外,后逐渐成为市肆。皮市街曾是“皮货一条街”,这也是其得名的缘由:南段为南皮市街,卖皮衣帽、马蹄袖、皮毯褥等软件皮货;北段为北皮市街,卖皮带、皮靴、皮鞭等硬件皮货,或许这和附近的牧马署有关。随着皮市的发展,卖羊肉、蒸笼、芝麻等摊店也逐渐兴旺起来,在皮市街两旁又形成了小巷,至今皮市街两侧留有羊肉巷、蒸笼巷和大、小芝麻巷等。皮市街136号门前的水井,原属公安堂皮市街水仓,水仓巷也因此得名。现在的皮市街147-149号,还是扬州市区最早的基督教堂。
皮市街地形低洼,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当时的扬州文人陆弼曾有诗记载他游兴教寺的情景,其中有两句诗是这样写的:“古寺萧条绿水湾,入门秋潦没苔斑。”可见那时的皮市街确是沟渠纵横。到了清代,皮市街附近有些河道逐渐淤塞,水流不畅,低洼之处常常积水。同治四年,冶春后社社主臧谷曾有诗曰:“皮市之街称水乡,家家端坐阁中央。鸥波宜额书斋内,鱼饵频投卧榻旁。”
上世纪30年代,朱自清全家曾搬迁到与皮市街南段毗邻的安乐巷内,后来这一院落作为先生故居对外开放,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街与巷之间形成了一条镌刻着自然肌理的文化长廊,游客探访故居若从皮市街拐进小巷,也便进入了故居的天然序厅。
旧时的皮市街上还有不少其他各式各样的商店,《扬州地名掌故》中做了十分详细的列举:1922年秦立干、秦志员开设的天宝斋茶食店,1925年纪尚五在街上开办的达仁医院,1933年在31号开业的荣顺源饼面店,1933年、1940年开设的赵振兴、祥丰酱园,1936年开业的福昌酒店,抗战前皮市街上开有“鑫华”理发店,1942年开业美丽理发店,1949年彭氏开业林园餐馆。新中国成立后,街上不少的店铺都改成了居民住宅。
一半烟火,一半诗意
如今的皮市街,经过多年的改造,已经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晨光初露时,皮市街的青石板泛着昨夜的潮气,仿佛历史在砖缝间轻轻喘息。这条600余米的长街,自明清商贾云集的皮货市集走来,而今却成了新旧文明交错的剧场。檐角飞翘的黛瓦下,油锅刺啦声与咖啡机蒸汽声交织成韵,老妇人挎竹篮兜售的新鲜蔬菜与玻璃橱窗里泰式冬阴功的酸辣气息碰撞——这是扬州城最鲜活的文化肌理,是市井烟火与文人墨迹共生的秘境。

街头的“大油火烧”摊前,面案师傅的手掌在岁月里磨成了古铜色。面团裹着葱油在铁板上舒展,如同展开一卷泛黄的扬州记忆。那“咔嚓”一声脆响,是猪油与炭火立下的契约,是明清商队消逝后,留给市井的最后一声回响。老食客捧着烫手的火烧蹲在门槛上,油脂从指缝滴落,如同《扬州竹枝词》里“街头炉火炙羊羔”的意象,很多老扬州对于美食的记忆,其实就在街头的一锅刚出炉的火烧或烧饼里。
转过街角,韩式炸鸡的玻璃橱窗映着年轻女孩的笑靥,泰式咖喱的辛香裹挟着电子支付提示音不断流淌。这条街像极了一只极大的青花瓷碗,盛着老火慢炖的淮扬汤包,也盛着异域香料的狂欢。当蟹粉狮子头的清雅遇见泰式打抛猪肉的九层塔气息,扬州人的口味,正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觉和谈。
“边城书店”的木质招牌半掩于藤蔓之后,推门时铜铃叮咚,惊醒了沉睡的时光。店主王军伏案修补的《扬州府志》残卷,像在缝合历史的缝隙。泛黄纸页上的蠹痕,或是康熙年间某位书吏打盹时滴落的墨渍。当游客指尖抚过修复后的《平山堂图志》,北宋欧阳修与苏东坡在此间唱和的酒香,竟穿透千年纸背氤氲而来。在店里,有很多新意文创的作品,小小的框架里,只是几个简单的字,“悠然见南山”“三生三世”,就表达着最为唯美的心愿,精致而小巧。
顺路的“芍药园子”小剧场,琵琶弦动处,扬州软语漫过雕花窗棂。台上艺人渔鼓轻敲,唱的是《板桥道情》里“老渔翁,一钓竿”的苍茫,台下少女举着手机直播,弹幕如雪片般覆盖了乾隆年间的月色。
“浮生记”书店的玻璃柜里,“扬州慢”咖啡杯与《闲情偶寄》线装书比邻而居。那款“高邮咸鸭蛋拿铁”,分明是向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致意的行为艺术。后院竹帘半卷处,年轻人正往“广陵通宝”冰箱贴上盖朱红印章,叮咚声里,恍惚听见盐商巨贾的银锭在钱庄柜面滚动。无论是挎着的布包,还是浴室的手牌,年轻的杭掌柜总是能从扬州的历史中准确打捞出可以投射进现代生活的背影。
隔壁“咔嚓拍立得”的镜头里,消防栓与马头墙构成的后现代构图,让人想起郑板桥笔下的竹石。当游客举着“皮市街限定滤镜”照片走过汉服店,襦裙少女与西装青年的身影在玻璃橱窗上交叠,恰似不同时代的人物在此时此刻的对视。
皮市街的魔力,正在于让古籍修复师的镊子与网红自拍杆、让弹词的工尺谱与电子合成器,共同编织着文化的复调。
当最后一家咖啡馆打烊,月光漫过皮市街上的扬州方言明信片墙,那些“乖乖隆的咚”“多晚子”的俚语,在夜色里发酵成新的密码。这巷弄的呼吸里,既有大油火烧摊主二十年如一日的晨钟,也有文创市集帐篷下来去匆匆的暮鼓,原来所谓“一半烟火,一半诗意”,不过是文明在扬州肌肤下,生生不息的脉搏。
档案中的皮市街
档案一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舆图
在这份地图上,可以看到清代扬州城的城郭轮廓,运河绕城而流,扬州有好几座城门,分为拱辰门、广储门、便益门、通济门等,如今有些城门的名称还在使用,有些已经湮灭在历史的时光中。
在城中,就有一条街巷,注明为“皮市”。和目前的皮市街所在位置相同,附近有朝天庙、真君殿、兴教寺、上湾子、下湾子等地点。
档案二

扬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入会申请书
皮市街上不仅是制革之地,也有饭店餐饮等其他行业,一份扬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入会申请书,就映射着皮市街的烟火气息。
这份申请的商号名称为林园,地址在皮市街92号,开设时间为1950年。代表人为彭潘氏,年龄64岁,不识字。林园的主营业务就是饭店,资产总额为1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8万元,流动资产6万元。不仅如此,还有两位介绍人,分别是皮市街香店的管毓治和五洋店的洪馨山。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进入工商业联合会是不容易的。
档案三

妇代会帮助教育孩子
文中提到,皮市街居民区妇代会,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根据上级妇联的指示,强调家庭教育是对少年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家庭教育得好,对少年儿童健康的成长有积极的重要作用。该地区有学龄儿童572名,在学的511名。有子女的母亲380人,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能注意子女的品德和行为的教育,帮助子女用功读书,学好功课,热爱劳动。但也有些母亲,尚不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依靠学校教育,发现孩子出了毛病,不去找原因,也缺乏分析是非的精神,往往采取粗暴的办法对待孩子。为此妇代会感到向家庭进行正确教育子女的宣传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因而采取了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