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天接地,浩浩汤汤,白云渺渺,烟波澹澹。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堤坝——高家堰,以巍巍长堤横亘洪泽湖东岸,蓄清刷黄,控扼长淮,通河保漕,并筑五坝减水,成为捍卫淮扬地区数千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水上长城。

一条石堤,守护淮扬大地
行走在世界文化遗产的“水上长城”,感受古人治水的智慧与坚韧。石工墙临水而立,像身穿铠甲、威严列阵的将士,逐层堆砌,严阵以待。民谚有云:“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意思是高家堰如果决口,淮扬两地都要被淹没。由此可见高家堰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亲手触摸这些斑驳的条石,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一头铁牛,镇守波涛三百载
行走在高堰村,治水的元素随处可见。比如,清代康熙年间铸造的镇水铁牛。这座铁牛憨态可掬,昂首屈膝俯卧在铁板底座上,与底座连成了一体。肩部有铭文:“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昏垫报吾皇。”铁牛为淮扬地区屡遭水患的历史见证,寄托了人民降服水患的强烈愿望。
一座展示馆,解读千年治水智慧
这座投资320万元的现代化展馆,以丰富的展览内容,生动再现了高家堰的治水历史。从古代治水名臣到现代水利工程,从技术发明到人文故事,内容翔实而生动。我们不能不提及明代治水名臣潘季驯。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亲赴高家堰工地,与筑堤夫役一同劳动,最终筑成北起武家墩、南至越城,长六十里的高家堰。潘季驯提出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策略,在此得到充分实践。
一对夫妇,感受民间抗洪英勇传说
在高家堰,流传着侯二夫妇舍身抗洪的感人故事。据传,大堤筑成后,为防险防洪,在堤外加筑月堤拦束水门,并托付给侯二夫妇把守。有一年秋汛,侯二发现大堤出现决口,立即让妻子敲锣示警,自己跳入水中试图堵住缺口。妻子在敲锣求救后,也跳下水与丈夫一同抢险,最终双双被洪水冲走。这一幕场景,似两尊不朽雕像,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上。后人为了纪念这对英勇夫妻,将这个地方称为“侯二门”。
回望高家堰,她如水上长城,巍巍然,兀兀然,永久呵护着淮上良田与人间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