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在淮安文化艺术学校,十六名青春正茂的学子正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传统戏曲的学习中,他们用汗水浇灌梦想,用行动续写百年淮剧的传承新篇。

清晨六点,校园里已是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练功房内,十六名学员整齐列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着台步圆场,水袖翻飞间尽显专业功底。这些年轻人每天一大早就投入到严格的训练中。从压腿下腰到台步圆场,从唱腔训练到身段练习,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男生们练习《珍珠塔》选段时唱腔铿锵有力,女生们排练《牙痕记》时身段柔美婉约,整个校园里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艺术的魅力。
“我每天清早六点开始练功,先压腿下腰,再练台步圆场。跟着老师练习唱段,一篇唱词要反复练习几十遍。一天下来很累,但看到自己的进步,就觉得很值得。”淮安文化艺术学校学生张逸凡告诉记者。
隔壁的乐器教室内,传出高亢嘹亮的唢呐声。19岁的庞政昕双手持唢呐,神情专注地吹奏着《百鸟朝凤》。作为戏曲伴奏专业的学生,他深知这门技艺的重要性。在他身旁,几位同学正在练习笙、二胡等传统乐器,各种音色交织融合,为即将开始的排练做着准备。这些年轻乐手深知,他们手中奏响的不仅是旋律,更是戏曲艺术的灵魂。在这一招一式、一曲一调之间,百年淮剧正通过年轻一代的双手,续写着新的时代华章,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淮剧就像一条纽带,一头连着淮安的过去,一头系着我们的现在。淮剧是淮安地域文化最鲜活的载体,作为新一代淮剧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淮剧、爱上淮剧,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淮安最亮眼的文化名片。”淮安文化艺术学校学生庞政昕表示。
据悉,淮安市淮剧二团与淮安文化艺术学校联合培养的淮剧学员,创新实施“练功房+舞台”的培养模式,已于今年春节、五一、国庆期间在河下古镇、沈坤状元府等景区成功开展驻场演出,累计演出40余场,获得观众广泛好评。未来,淮安区将持续深化“戏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淮剧常态化进驻景区演出,让传统戏曲成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