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传网 > 文化文艺 > 文化传承 > 正文
高子水居:四百年风雨中的精神堤岸
2025-11-07  来源:无锡市委宣传部

  四百个春秋,蠡湖畔的风始终萦绕着一座承载特殊意义的水居。近日,记者走进几经修葺与重建的高子水居,探寻明代东林先贤高攀龙的故事,感受这座建筑背后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万历二十六年,厌倦官场纷争的高攀龙在蠡湖曲堤之内筑起一座仅一丈见方的小楼。小楼虽规模小巧,他却赋予其阔达寓意,取名“可楼”。如今伫立湖畔的五可楼,正是取意于当年的小楼,楼体雕花精致、窗棂通透,楼内可以望山,可以观水,可以邀明月作伴。

  高攀龙的一生,被精心雕琢成《高攀龙水居记》浮雕,向后人诉说着他少年求学、水居静修、与民同乐、东林讲学、重返政坛、遗表殉国的一生。作为明代政治家、思想家、学者,高攀龙秉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中进士任京官期间,他因批评明神宗不理朝政、宠幸奸佞被贬广东,不久后弃官回乡,在无锡水畔开启长达27年的隐居生活。1604年,高攀龙与顾宪成等人在无锡修复东林书院,东林书院迅速成为江南人文荟萃之地。晚年,高攀龙被朝廷再次起用,他大力整顿吏治、革除陋习,却因触动阉党利益遭迫害,最终在无锡投水殉国,以生命践行理想气节。

  据滨湖区蠡湖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2006年高子水居重建时,参照高攀龙留下的水居文字记载,细致复原了五可楼及院中小景,连树木栽种位置都力求贴合当年风貌;二楼打造的高攀龙纪念馆内,还特邀苏州工艺美术大师创作漆刻意境图,生动呈现水居之美。

  在五可楼的院落深处,高攀龙时常静坐的月坡台也得以复原。当年可楼堤围水外、湖围堤外,堤上植垂柳桃花,一条小埂连通小楼,楼前临水筑圆形石台“月坡”,高攀龙常在此赏月,亦常北望京都抒发情怀。如今重建的月坡台,既供游人赏月,也承载着对先贤的纪念意义。

  漫步在高子水居里,时常可以看到市民游客前来散心游玩,观赏堤外莲叶田田。高攀龙的一生,从无锡湖光山色中走来,又在无锡水中归去,他的风骨早已化作这座城市的精神堤岸,那些沉睡在砖瓦、文字中的精神密码,正随着蠡湖湖风,轻轻叩响现代人的心门,让东林先贤的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编辑:杨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