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栖霞区、江宁区及镇江丹阳市、句容市的检察、文旅部门共同发起的“南朝陵墓石刻公益保护联盟”正式成立,宁镇两地南朝陵墓石刻保护工作进入协同作战的新阶段。
南朝陵墓石刻是南朝帝王、贵族陵墓的神道石刻,跨南京、镇江两地分布,共有29处,距今约1500年。其中,南京17处,分布于栖霞区、江宁区;镇江12处,分布于丹阳市、句容市。这些石刻与北朝石窟寺形成南北呼应,在东亚石刻艺术史上地位突出,其“陵园—神道—石刻”三位一体格局更是独特的纪念性景观体系,承载着南朝政治、经济、宗教等信息,是研究六朝制度的“活化石”。
长期以来,这些石刻因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管理,保护标准不统一,执法力度有差异,且保护管理权责分散于文物、规划、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协同不足的情况,制约着石刻保护工作的推进。
为破解困境,宁镇两地近期多举措并行。在机制搭建上,新成立的“南朝陵墓石刻公益保护联盟”将发挥重要作用。成立活动中,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丹阳市开发区三城巷的梁文帝萧顺之建陵、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等4处核心石刻,就现场保护提出建议。随后,8家单位联合会签了《关于建立南朝陵墓石刻公益保护联盟协作机制的意见》,构建南朝陵墓石刻“检察+文旅”跨区域保护体系。未来,联盟将依托跨区域案件协同处置、信息资源共享等五大机制,强化检察监督与行政监管配合;还将策划文旅项目,活化石刻价值,挖掘南朝文化吸引年轻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法治保障层面,两地协同立法同步推进。今年8月底,镇江、南京两地的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条例(草案)》,这是南京都市圈首个文物保护地方协同立法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立法过程中,南京、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就相关条款进行充分讨论。相关工作机构负责同志表示,跨市协同制订文保地方性法规,打破行政壁垒、统一保护标准、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协调联动,将为跨区域文化遗产的协同立法保护与协调发展提供经验。
“8家单位针对南朝石刻保护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为条例起草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参与此次联盟成立的相关人士表示,南京、镇江两地的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条例正在审议中,联盟的成立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