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悠悠,运河汤汤,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淮安市盱眙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融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局,精心描绘一幅生态美、产业兴、节点靓的绚丽画卷,让千年运河文脉在新时代绽放迷人光彩。
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
古今交融,节点活化赓续运河文脉。走进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仿古建筑鳞次栉比,作为淮安市盱眙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先导项目,这里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如今已入选江苏省“最美运河地标”,这里不再是简单的传统街区,而是成了一个活化的历史文化体验区。沿着运河继续前行,官滩镇新建的禹王河广场,与马浪岗驿站、洪湖亲子垂钓园串珠成链,形成“千年文脉对话”的时空走廊。明祖陵景区建设不断完善,积极推出实景演出,再现600多年前明朝祭祖的盛况,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泗州城遗址保护工程全面实施,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开展“玉得永生——盱眙汉代葬玉文化特展”,成为热门研学地。这些节点的打造,既向世人娓娓道来盱眙千年古邑的故事,也诚邀游客来盱共赴一场文化盛宴。
堆头至沙溪生态修复一期
水清岸绿,生态治理展露运河新颜。淮安市盱眙县深知生态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根本,不断强化资源统筹与部门联动,将水利、国土、农业等多领域项目资源向岸线集聚、协同推进配套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在交通廊道建设方面,洪泽湖旅游公路盱眙段全线贯通,沿途新规划建设的停车位、观景台、拍照打卡点,成为游客欣赏湖光山色的好去处。生态修复工程纵深推进,沿湖侧实施堆头至沙溪生态修复一期、二期生态修复项目,王桥圩生态修复项目、两河口生态修复项目,有效夯实生态基底,显著提升岸线环境,为游客观赏大湖风光拓展了空间、优化了体验。沿线镇街创新构建“网格化+责任制”生态治理体系,精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共同守护运河岸线,让运河岸线重现碧波荡漾、花草繁茂的美景。
产业兴旺,特色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淮安市盱眙县紧抓农文旅融合发展重要机遇,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产业发展。沿线镇街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双轮驱动战略,成效显著,创成“侍涧黄桃”“桑桑签”“霍然草鸡蛋”“都管塘龙虾香米”等多个当地“土特产”品牌,并通过线上直播、互联网推广等方式,让这些特色产品走出盱眙。此外,淮安市盱眙县建成高标准农田4万亩,大力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应用,建成省级农机示范基地4个,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龙虾产业持续升级,以盱眙龙虾超级工厂、全球龙虾交易中心为核心,投资配套工程建设,扩大时令性休闲龙虾食品及冷菜品产能,有效带动本地人员就业,持续焕发龙虾产业新活力。
盱眙大运河文化带在生态修复、产业发展、节点打造等方面齐头并进,向着“五年展胜景”的目标稳步迈进。如今的大运河百里画廊盱眙段,不仅是一条生态之河、产业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幸福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