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实施“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工程,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涵养城市文明,为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坚持守正创新,厚植文化之根。注重系统性保护,加快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今年以来颁布施行《徐州市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对“彭城七里”235处历史遗存实行“一物一码”精细化管理,以“原形制、原工艺、原材料”对状元府、老盐店等18处重点建筑原址进行保护、修旧如旧,生动展现历史文化名城时代风采。注重互动式宣教,充分发挥“彭城七里”范围内2个全国文明单位、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20余处城市书房、非遗工坊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支点作用,广泛开展“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城市文明”主题活动,通过对象化宣讲、沉浸式体验、常态化巡展等多种方式,增强市民群众文化自豪感与保护自觉性。注重活态化传承,立足文化创新表达,打造“国潮汉风”品牌,构建“1+26”文脉展示体系,大型历史文化实景演出“彭城风华”场场爆满,汉服、拓印、扎染、漆扇、木工等非遗项目吸引百万市民游客参与体验,实现文化遗产从“标本陈列”到“活态传承”的跨越。
坚持以人为本,笃行惠民之举。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文明创建与城市更新、文脉保护有机融合,实现老城换新貌、群众添笑颜。“微更新”解痛点。聚焦老城区“环境差、停车难、买菜挤”等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开展老旧小区改造,高标准完成石磊巷提升、剪子股菜市升级、快哉亭公园改造、和平路停车楼建设等一批民生工程,保留了老城的“烟火气”,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微服务”暖民心。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资源,建成面积约700平方米的石磊小区嵌入式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文化休闲等家门口“一站式”服务,有力提升了社区服务精度、基层治理温度和群众满意度。“微空间”融文化。以“见缝插针”思路高效整合碎片空间,将汉代纹样、苏轼诗词等本土文化元素嵌入街巷标识、市井建筑、城市书房、特色餐厅等城市肌理,打造“一步一景一故事”的文化漫游路径,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及。
坚持成风化俗,培育现代文明。充分发挥历史文脉的浸润作用,深化“好人好事好彭城”主题实践,不断提升市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以“好人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结合“彭城七里”文旅活动,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典型事迹巡演巡展32场,依托道德讲堂、青年夜校、公益广告等载体,大力弘扬践行“有情有义、诚实诚信”的城市精神,带动广大市民学好人、做好人,一批市民、商户主动参与建设80余处“爱心驿站”,免费提供补水、充电、行李寄存等服务,用真诚和善意温暖外地游客。以文明实践涵养文明新风。统筹高校、文明单位和社区力量,成立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队,开展“游彭城七里 沐文明新风”主题活动近百场,超600名志愿者活跃在“彭城七里”沿线,为市民游客提供文明引导、义务讲解、搬运行李等帮助,形成“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良性互动格局,让文明新风浸润城市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