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脉的鲜活载体,是城市记忆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泰州市泰兴市立足自身文化禀赋,以系统性思维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创新念好 “融”“活”“热” 三字诀,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让非遗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与群众生活深度交融,走出了一条特色路径。
(泰兴市非遗馆)
以“融”靓貌。推动泰兴传统文化元素与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深度融合,建成省内首家全景式非遗体验馆,推动非遗及相关元素融入八一巷、里仁巷、苏利巷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改造,开展非遗进街巷、进公园、进景区,推出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研学项目,丰富“双水润城”项目文化内涵,沿途彰显“一鼓楼”“二水关”“三井头”“四关厢”“五城门”等“泰兴十景”古城风貌,让城市建设有文脉可感,有遗存可访,有记忆可寻。
(“走过千年 依然泰兴”文化系列活动)
以“活”传神。探索非遗展示新路径,深入挖掘非遗“鼓儿书”的育人内涵,优化“鼓儿书”唱词,成立“鼓儿书”理论宣讲团,让非遗在理论宣讲中焕发新生机。策划开展“羽惠雅集”文创市集、非遗奇妙游、非遗购物节以及非遗项目“泰兴花鼓”团队赛,参与者达5万多人,“泰兴花鼓”广场舞获第十一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银奖,“走过千年 依然泰兴”非遗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外国游客观看麻将雕刻)
以“热”强体。致力点燃非遗价值,夯实非遗强起来的经济根基,探索开发银杏木雕、《水浒》人物肖像麻将等文化产品,增设泰兴银杏木雕等5家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构建现代学徒模式,每年培养各类传承人200名以上,让非遗源远流长,薪火传承生生不息。推动非遗“上云用数赋智”,开通“杖头木偶”抖音直播,推动黄桥烧饼走进“非遗美食云课堂”,助力宣堡小馄饨、刘陈猪四宝、曲霞蟹黄汤包等非遗产品走上电商平台,推动非遗“跨界出圈”,让更多“指尖技艺”孵化成“指尖经济”。